张莉华
摘 要:幼儿对利他行为的认识和具体表现,可以通过表演游戏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表演游戏中,通过对正面角色的表扬强化,对幼儿利他行为的习得有重要作用,幼儿的日常表现,多用表扬强化,可以使其形成稳固的行为特征;对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教育,还应注重年龄差异,选择合适的内容,效果才明显。
关键词:幼儿;利他行为;表演游戏
现代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但是,根据我们对园中、大班段孩子的调查发现:在活动中会主动谦让的孩子只占18%,愿意与他人共享玩具一起玩只占35%,孩子们经常会意见分歧而发现纠纷,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缺乏一定利他意识与利他行为。
因此,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促进其利他行为,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和实践幼儿表演游戏的新模式,积极尝试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有效途径,通过角色扮演,以榜样的作用,促进幼儿对利他行为的认识,促进家园、社区的密切配合,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利他行为。
1 创设表演游戏环境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有利他行为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利他行为的意愿,进行利他行为。需要成人和教师给予指导,启发他们去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教育幼儿学会谦让、共享等良好行为。我们根据各个年龄段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特点,以及表演能力的不同,设计了符合幼儿发展的表演游戏活动计划,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
我们尝试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合作制作道具,在游戏的氛围里,尝试合作,尝试快乐地去帮助其他人。例如,设计表演游戏《白雪公主》,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除头饰外,还需要那些道具?有的幼兒说:“要一面镜子,这样王后才能天天问镜子谁最漂亮。”有的幼儿说:“要两间房子,一间当皇宫,一间给小矮人住。”还有的幼儿说:“还需要头巾、围裙、手套让王后化装用。”之后,幼儿分组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准备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小组的制作中,缺少什么就分头去找,成果颇为丰富:用胶粒、插塑拼插出各种形状的镜子;用大型积木或纸箱来搭房子;用彩色皱纹纸揉成丝带;到娃娃家找来头梳、围裙、手套等。
2 选择表演游戏内容
在表演游戏的内容选择上,力求让幼儿通过表演游戏,有了爱的感知体验,在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心”的种子,诱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周边的人、爱幼儿园、爱集体、爱社会的情感,学习帮助、安慰、救援、保护别人或与人分享等。
例如,小班《蚂蚁奶奶的房子》《刺猬树》,让孩子在游戏般的氛围里,快乐地去帮助其他人,激发幼儿关心、帮助其他人的热情;中班的《等车》让幼儿对大象做了好事反而被误会而仍无怨言的可贵品质有所理解;《梨子小提琴》意境优美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在这里,由于音乐的渲染,狐狸、狮子都不再欺负小动物,动物之间充满了和睦和友爱,森林里充满了温馨、宁静和友好。大班《小狐狸的枪和炮》,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乐于把自己的玩具、食物与大家分享;《桃树下的小白兔》体现的是一个明丽温馨、友好和睦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会关心别人的小白兔和懂得感谢别人关心的老山羊、小猫、小鸡等小动物共同组成。
3 实践表演游戏活动
表演游戏打破了传统的活动模式,在时间上具有开放性,混龄式的表演活动为独生子女创造了一种类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表演游戏机会,让幼儿在生活、劳动、学习、游戏、交际等方面互相体贴、互相模仿、共同努力、共同分享,从而唤起其利他行为的情感共鸣。年长的哥哥姐姐由于集体荣誉感或竞争意识的作用,他们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并逐渐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这也为年幼的弟弟妹妹提供了可塑又可及的榜样作用。幼儿在这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小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还应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了幼儿乐群、亲友、合作、共享等积极交往的能力。
除了混龄游戏和师生共同参与,必要时还可邀请家长一同参与。例如,某小朋友在家跟爸爸妈妈用一个小纸盒制作了一台有按钮的“照相机”,说要在表演游戏中把大家的精彩节目拍下来;有的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自己想扮演的昆虫的服装道具等等。家园合作是家庭和幼儿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对幼儿教育任务的活动。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幼儿利他行为的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角色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2] 王序荪.发展的起点——试析幼儿状态教育[J].教育探索,1998(2).
[3] 刘炎,李霞,朱丽梅.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
[4] 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