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鲁迅先生学习修改文章

2015-05-30 10:48吴锦梦
大学生 2015年9期
关键词:讲义藤野厦门大学

吴锦梦

刚来厦门大学时,我和很多同学一样,专门看了学校的历史,

得知厦大于一九五二年创设了鲁迅纪念室,后与鲁迅文物陈列室合并,成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实地参观却是最近的事。本以为只是一次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了解之旅,没想到还是一次超乎预料的学习之旅。

参观完后,身为新闻专业的我,深深体会到许多大作家在总结写作经验时都会提到的修改的重要性,

尤其是看到鲁迅先生的写作手稿后,更能感受到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鲁迅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这一点可以从纪念馆第二展厅中充分地感受到。第二厅陈列的文物主要为鲁迅在厦门时的历史文物资料,包括一些照片、写作手稿、厦大授课时间表等,展品非常丰富且珍贵,是全馆展出的重点。在有些手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修改过的痕迹,认真研读、分析改动之处,往往更能体会鲁迅用词的精妙,了解他对于写作的严谨态度,对写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尽心尽力编写讲义

鲁迅于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在厦门大学任教,受聘为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在保存至今的厦门大学《文科教员每周授课时间表》中,我发现了鲁迅先生当时的授课情况。时间表上记录的是鲁迅的原名周树人,下面对应着开设课程:《小说选及小说史》和《文学史纲要》以及周授课时:6课时。鲁迅给许广平信中曾提及“我的功课,大约每周当有六小时,因为语堂希望我多讲,情不可却。”旁边还展出了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使用的讲义《中国文学史略》。讲义是鲁迅根据授课内容自己编写的,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鲁迅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鲁迅编写的这些讲义,共有10篇,约25000字,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汉代的司马迁,一开始便批判了“仓颉造字”等英雄创造历史的传统说法,极富新意。讲义并没有单独成书出版,而是在1938年编入了《鲁迅全集》。

见到讲义时,我略有惊讶,因为在初中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我就曾经听老师介绍过鲁迅有几项没有完成的写作计划,《中国文学史》就是其中之一,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它的前身。当时一些人狂热地鼓吹“尊孔读经”,儒家思想依然统治着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研究,为了打破旧传统,鲁迅决心“功罪在所不计”,对文学史上的作家及作品重新进行考察和分析,编写一部批判儒家思想的“较好的文学史”。他曾说:“如果使我研究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的事,大概也可以说出一点别人没有见到的话来。”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只完成了先秦至西汉的纲要部分。虽然如此,鲁迅先生爱好魏晋思想文化及人物却是广为人知的,对魏晋文化的了解,让他能在梳理魏晋这段历史、描绘魏晋文化变化的过程中,显得十分从容,叙述彼此关联,脉络十分清晰。上课时,他能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家作品,引证丰富的材料,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

据讲解员介绍,以鲁迅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按照厦大旧存的讲义稍加发挥也能讲得很精彩,但他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并不愿草率从事。当时厦大这方面的图书资料严重不足,为了编好讲义,鲁迅设法到外地买书,向友人借书。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上提到此事时说:“看看这里的旧存讲义,则我随便讲讲就很够了,但还想认真一点,编成一本较好的文学史。”展出的讲义约有交叠的三四张纸,能够大致完整看清楚的是最上面的第一张,内容即是讲义的第一篇:《自文字至文学》,按照当时的书写习惯从右竖排列。讲义非常工整,第一列最上写了题目“中国文学史略”,下面好像是“燎”字,但字迹比较模糊看不太清楚。后面写了“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学”,然后才是正文。文章书写整齐,虽然有修改的痕迹,但并不影响阅读,仔细看去个别地方甚至反复修改过,隐约还有红笔批写的注解。

我第一次参观纪念馆的时候,因为手稿时间较久,加上字迹难辨认,想看懂讲义的内容就非常困难,读了一行我就读不下去了。于是我第二次去纪念馆的时候就专门借了一本《鲁迅全集》,想对照着理解一下。其中有一句“职在通神”,“通”字是后来敲定,最初被涂抹的用字似乎是“连”字,应该是鲁迅觉得“连”字不妥,才推敲后修改。作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鲁迅文章的学生来说,如果能上一堂他亲自讲授的课肯定非常难忘。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但从讲义上看,也能想象出鲁迅先生当时尽心尽力编写教材,力图严谨授课的景象。

《藤野先生》改了90多处

除了认真教授课程之外,美丽的鹭岛风情似乎激发了鲁迅的创作热情,又许是远离斗争让他找回了宁静的心境,当年鲁迅就这样告诉许广平:“这里风景佳绝。”在鲁迅于厦门大学任教的短短半年内,包括书简和日记在内,他共完成了约17万字的作品,存留不可谓不丰厚。在手稿中我甚至惊喜地发现了小学时学过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在鲁迅于仙台医专学医时对他照顾有加,还曾帮他补习课程,鲁迅后来专门写了这篇名为《藤野先生》的文章来怀念老师。手稿虽然有反复修改痕迹却依然工整,用黑色的墨水写在画着红线的信纸上,题目的一部分被完全整齐地涂抹掉,然后在右边另书“藤野”二字,于是“藤野先生”的题目就沿用下来了。《藤野先生》的题目居然是修改过的?学了这么多年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竟然毫不知情。

那涂改之前的题目究竟是什么呢?又出于什么原因进行修改?我使劲地盯着涂改部分,企图辨认出原字迹,但涂抹得实在太均匀,我瞪得眼睛都酸了也没看出什么来,只能回去搜索资料。原来不仅我不知道,在2011年以前估计世界人民都不知道。2011年,日本学者经过长达10年的调查后终将谜题解开,《藤野先生》的原题应为“吾师藤野先生”,而改动的原因现在还没有定论,可能鲁迅先生觉得“吾师”与“先生”重复,就删去了。另外手稿原有副标题“旧事重提之九”,因“旧事重提”是“朝花夕拾”的原名,成集时改为《朝花夕拾》,也就把这个副标题删掉了。

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修改也比较多。手稿中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出于与《藤野先生》一样的考虑删去了。从手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种修改,包括把不确切的地方准确化、增添改动虚词以及拟声化等。比如文章的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早已是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这个“早已”就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鲁迅家的老屋是在1919年12月卖给朱姓医生的,而这篇回忆散文写于1926年9月,因此说百草园“现在是…卖给…了”便不准确,添上“早已”读者就不会把“过去”当作“现在”了。

更令我觉得有趣的是对老先生读书那一段文字的修改,“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呢),千杯未罪嗬(嗳嗳)~~~…”改“呢”为“噫”,避免了与前面文尾的重复,“嗳嗳”改为“嗬”,加强的语气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为使声韵协调,还添加了表示声音颤动的波浪线,让老先生起伏扬抑的朗读声韵更传神了。

曾有人统计过,《藤野先生》中的修改达90多处,其中包括“亲看”改为“亲见”等多处字词、标点的改动调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上修改的地方也有86处(因笔误而改的地方不算在内),这都显示了鲁迅先生在写作文章推敲语言时精益求精的态度。鲁迅在指导青年作家时说:“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他本人对于研究大作家的未定稿也是十分推崇,认为这“的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的确,研究作家手稿,我们往往可以体会到作家当时修改的考量,甚至改换一字都会对文章产生极大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过程。

责任编辑:徐玲玲

猜你喜欢
讲义藤野厦门大学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藤野先生谈鲁迅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厦门大学老年大学校歌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Changeons l'indifférence des jeunes chinois!
春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