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崴
据粗略统计,
在抗战八年间加入内迁队列的全国高校达100余所,搬迁校次近200次之多。
就各校迁徙旅程的“最后落脚点”而论,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类不同的情况。
一、大部分高校迁入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几省
在整个抗战八年间,高校内迁,北平、上海等地高校先后纷纷向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几省(即战时“大后方”的各省区)搬迁,这些高校多达60余所,它们少则一迁再迁,多则四迁五迁,有的甚至辗转迁移达到六次之多。
二、辗转迁徙省内其他边远安全区
这些高校的搬迁大都发生在抗战初期,迁往的地点大都是本省僻远的山区边地。凭借着地利条件,他们在这些相对而言“安全”的边远地带,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就近迁入租界
就迁入上海租界区的高校先后有20余校。这些高校主要来自上海地区,也有少数来自毗邻的江、浙两省,包括以下高校:暨南大学、上海商学院、音乐专科学校、大同大学、上海法学院、持志学院、正风文学院、南通学院、上海女子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上海美术专科、新华艺术专科、大夏大学(沪校)、复旦大学(补习部)、光华大学、交通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之江文理学院、东亚体育专科、之江大学工学院和会计专科学校等。
与迁入上海租界相类似,在华南地区,一些高校,相继辗转迁入香港。据统计,抗战期间入港的高校共四所,其中广东国民大学和广州大学,其本部迁往广东开平、台山等地,在港部分为其分教处,比较完整迁港高校的是岭南大学和广东光华医学院。
责任编辑:陈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