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由于时代原因以及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基础薄弱的学子在面对诗歌赏析类题型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失分率很高。文章从熟读成诵是前提,“感”字当头与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留心细节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学子有一些裨益。
关健词:熟读成诵 “感”字当头 知人论世 景语 情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早在《诗经》时代,国人便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1]176可谓凿凿之论。历经岁月沧桑,经典的诗歌被一代代传诵下来。为了更好地继承先人的文化瑰宝,人教版必修语文在教材选编时对诗歌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作为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也明确地考察诗歌赏析。这也就给我们的高中学子一个很明确的指示:身为高中生的我们,想在高考语文中展露头角,必须要花功夫学习诗歌,尝试进行诗歌赏析。
一.熟读成诵是前提
人教版高中必修语文入选了诸如《诗经·卫风·氓》、《诗经·小雅·采薇》、《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饮酒》、《归园田居其一》、《蜀道难》、《登高》、《咏怀古迹》、《琵琶行》、《锦瑟》、《马嵬》等篇目。涉及到《诗经》、《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可以说中国最优秀的诗歌或者说最杰出的歌唱者,人教版都给予了关注。
作为学子的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诗歌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熟读成诵。例如,只有当你流利地背诵出《卫风·氓》、《小雅·采薇》时,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赋”、什么是“比”。否则只能流于表面,摇头晃脑地背下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2]4“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2]6“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2]2而当我们将朱熹的话与诗歌背诵下来之后,我们就能根据老师的讲解慢慢消化。最终知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我思谋”即是“赋”的手法,即直言那个小伙子他来的目的就是和我商量婚事,没有任何多余的话语。而“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为“比”的手法,前两句以桑的茂盛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后两句以黄叶陨落,比自己年老色衰,惨遭抛弃。我们也知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即是“兴”的手法,不先说是猃狁来犯,而是先言薇菜刚冒出地面,发出嫩芽,说要回家了,却回不了的遗恨。我们也知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里用了乐景哀情的手法,在一个美好的春天,将士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去抵御猃狁。我们还知道这两首诗歌在章法结构上都是重章叠句的形式。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然学习过《关雎》、《蒹葭》,相信学生还有印象。倘若我们真的理解、消化以上内容,相信面对诸如2014年湖南高考诗歌赏析《诗经·桃夭》的两个问题时,即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和从比兴手法运用赏析全诗,便可从容解决。
二.“感”字当头与知人论世
诵读古诗,最基本的是了解创作背景,了解诗人,带着一份感动去诵读,这样学习起来才会更轻松,更能举一反三。比如当我们在阅读曹操的《短歌行》的时候,我们不妨将自己带入情景,设想自己就是雄才大略的魏武大帝。一方面感叹人生苦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方面仍要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雅量和胸襟。以此激励自己在“恰同学少年”之时,当“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勇于拼搏!在阅读《归园田居其一》时,不妨先熟悉一下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同时再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桃花源记》。倘若我们知道陶渊明是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3]118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及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何会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同时我们也会向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我们在读《琵琶行》时,如果我们对正文前的小序予以较多关注:“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我们就能多一份感动和同情去读《琵琶行》,我们也更能深刻地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凉以及“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同身受之情。
三.一切景语皆情语
胡应麟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4]62王国维先生言及诗歌赏析时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5]34此言不虚。例如当我们赏析杜甫的《登高》时,我们应特别注意诗人是如何描写夔州天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画面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深秋时节,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在猿啸风吼中,独立苍茫,独自登台,一杯浊酒,无限哀思,千古之下,读之无不动容。我们赏析《咏怀古迹其三》,当读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时,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无人赏识,凋零大漠的悲剧。王昭君本来生长在“群山万壑”的水乡,那里柳暗花明,而此时却飘零到了大漠,最终只剩下一抔青冢独自叹黄昏,单调的色彩,透露出无限的哀愁。而诗人并非单纯地在怀念王昭君,而是借昭君身世,感叹自己韶华已逝,壮志难酬,独自飘零的无奈和痛楚。如果我们很好地把握了杜甫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我们也不难解决试卷中此类考题。
例如05年全国卷高考诗歌赏析,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第二小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我们不难得出,这首诗写了诗人春行时所见所闻,芳草萋萋、潺潺流水、落英缤纷、山色凄清、鸟啼哀鸣,可谓一句一景,每个画面都能独立成一个小的场景,但又不是绝然分开的。仔细研究我们又发现诗人并非单独绘景,而是景中含情。美丽的春天里,“花自落”、“鸟空啼”一丝伤春、凄清之情挥之不去。
四.留心细节收获丰
此外,学子还应当关注标题、注释和题干。我们会发现选入课本的往往是极其璀璨而又富有代表的诗人、诗篇。而考察我们的虽说也有一些大诗人,但更多的是我们闻所未闻的诗人,而面对陌生的名字,我们应当少一些慌张,多一些沉稳、冷静。留心标题、注释和题干,往往会给予我们很多突破口。
例如11年全国2卷高考题是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乍一看,学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停留在注释、标题、题干等处时,我们会得到一些列细节。就是诗人生活在晚唐,这是一首诗人怀古的诗歌,诗人的感情是销魂(注释:形容极其哀愁),我们还知道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秦朝是重叠的,生于晚唐的诗人面对江河日下的唐王朝,内心无限哀愁。于是第一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就变得迎刃而解。学子作答时,只需要具体结合诗歌里一些灰色调的词,比如“荒郊”、“古碑”、“苍山晚”、“残阳”、“绿树昏”、“黄沙”等,就能更加完美地回答诗人为何会“不堪回首”了。
要之,诗歌赏析是高考必考考点,基础薄弱的考生应当在诵读必修课本诗歌的基础上,认真玩味,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王国维、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介绍:张新伟,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