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比喻,本文对其中的主谓式、动宾式、定中式、状中式比喻进行了阐述,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 比喻 形式 修辞 语法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比喻句式,其主要构成格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一些比喻句有各自的特殊格式。学习和研究文言文的比喻句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且有利于在现代汉语中准确生动地运用比喻修辞。古汉语比喻的格式多种多样,下面选取比较典型的四种加以阐述。
一.主谓式比喻。所谓主谓式,是一种以本体和喻体组成主谓结构为其特征的比喻格式。例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宝鼎就像铁锅一样,美玉就像石头一样,黄金就像土块一样,珍珠就像石子一样,丢弃得到处都是,秦朝的人看到了,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其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都是主谓式比喻。“鼎”“玉”“金”“珠”都是本体,“铛”“石”“块”“砾”分别是它们的喻体。也有人认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四个省略了比喻词的比喻,可以说成“鼎如铛玉如石,金如块珠如砾”。很显然,这样不符合古汉语的习惯。上述比喻的本体“鼎”“玉”等都是主语,喻体“铛”“石”等,在句中都是谓语动词,因此,我们可以称古汉语中这种特殊比喻格式为主谓式比喻。
二.动宾式比喻。所谓动宾式,是指用特殊的动词和宾语关系表示的比喻格式。这种动宾式比喻,又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比喻的相似点与喻体构成特殊动宾关系为其特征的。例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个句子意思是说,我和您不过像朝生夕死的蜉蝣一样短暂的寄生在天地之间,像大海的一粒米那样渺小。“寄蜉蝣”和“渺沧海之一粟”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寄蜉蝣”的“寄”本来是动词,“渺沧海之一粟”的“渺”本来是形容词。不过,它们在句中都作了特殊用法的动词。这样的特殊动宾关系,含有主语像宾语那样动作或像宾语那样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意义。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正是一个比喻,即动宾式的比喻。这种动宾式的比喻,其本体是主语,其喻体是宾语,其相似点是这种特殊动宾关系中的动词。第二种类型是以喻体与本体构成特殊动宾关系为其特征的。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其中的“襟三江”是 “三江如襟”的意思,“带五湖”是“五湖如带”的意思。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含有“宾语像谓语那样动”的意义。里面的动词,本来都是名词,这里在句中是活用作动词的。宾语也是用名词充当的,它是谓语动词所 表示的动作的真正发出者。也可以说,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就是用充当谓语动词的那个名词来打比方,对宾语发出的动作进行描述。
三.定中式比喻。所谓定中式,是以本体作中心词、喻体作定语而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为其特征的比喻格式。例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其中的“云鬓”意为像乌云般的鬓发。“云鬓”是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用这种名词性的偏正词组表示的比喻,即所谓定中式比喻。这种特殊格式的比喻,本体是中心词“鬓”,喻体是定语“云”。这类比喻,有时在喻体和本体之间加一个“之”字,如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其中的“虎狼之国”就是这样。这种定中式比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的关系。也就是说,是用喻体打比方,对本体进行描绘,能起到使本体生动、形象的效果。
四.状中式比喻。所谓状中式,是以相似点作中性词、喻体作状语而构成偏正词组为其特征的比喻格式。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中的“斗折蛇行”意思是说,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这种比喻就是状中式的比喻,喻体“斗”“蛇”是状语,相似点“折”“行”是中心词,因此,这种比喻形式称为状中式比喻。这种比喻的特征,是喻体与相似点之间具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也就是说,是用喻体打比方,来对相似点进行描绘,使本体发出的动作更加生动形象。状中式比喻的喻体都是由名词或名词词组充当的,而这些名词或名词词组又是作状语的,所以从古代汉语语法角度来看,这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比喻。
以上这些比喻形式都没有比喻词,而是通过语法手段将比喻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了解这一特征,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语法,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