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琴
[摘 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满足和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教师应不断革新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努力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21
生物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注重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组织开展好实验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还是当前和未来生物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为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不足,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环境很有必要。其除了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之外,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有效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针对性提出实验新要求,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生物实验打好基础。
因此,教师应针对一些特殊的生物实验提出新的要求,并且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
例如,在“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中,教师应根据课本中的要求提醒学生注意自身的操作,以及在操作时不能破坏种子的外形,并告诉学生有效进行下一步实验的前提是保证种子的外观形态。规范操作要求可以让学生明白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可以确保课堂实验有序的进行。另外,通过提出实验新要求能够指引学生在往后的实验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且在实验中逐渐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从而使得实验操作更加全面和完善,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兴趣。
二、不定期开展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所学科目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紧密相连,比如校园里的小花小草、学生家里的盆栽、阳光下飞舞的蝴蝶等,我们都能从中找出和延伸出有关生物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不定期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习。
例如,在“观察蚯蚓”这一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校外或校内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蚯蚓、采集蚯蚓以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蚯蚓的爬行、蠕动等行为。而每一个实验环节教师应该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给予指导,并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等进行合理评价。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各个科目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完善实验的教学目的,还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补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洋葱切片”这一生物实验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性格等完成分组,使每个小组形成互补的学习状态。在实验之前,教师首先对所做的实验提出要求,比如注重团队的合作,以及不能破坏洋葱的形态等;然后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进行分工实验,包括对切洋葱、记录实验的过程、总结实验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工;最后完成实验之后,让每个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并且将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实验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往后的生物实验操作时做好准备,有效保障生物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的来说,实验教学是提升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从大自然中吸取更多的生物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以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特约编辑 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