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亮
语文学科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开放式语文课堂方法开放式语文课堂是指教学中,语文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给予其足够的发展共计和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创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笔者以下将谈谈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的几种方法。
一、促进学生发展,实行开放式教学
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提倡开放式教學,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笔者提倡开放语文课堂,是指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1.开放语文课堂及内容设计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权威的象征,教师往往只关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式课堂,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层次的要求,这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形成一定的开放式教学思路,才有可能灵活地驾驭课堂。
语文的学习不仅源于课本,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教师必须突破传统语文课堂的禁锢和束缚,将语文知识根植于生活的土地上,将生活与知识密切联系,让语文成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教学应充分运用插图教学,如插图导入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联想,插图拓展绘画故事情节等。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使教材融于生活,将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当中,必定也会受益匪浅。
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一般为自然或社会或人文知识,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应孤立于自然、社会和人文之外,教师必须将知识杂糅在一起再灌输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实物图片、视频、PPT等演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加深记忆。教学时,教师或引导,或展示,或启发,或联想,总之教师不能拘泥于当前知识的讲解忽略了拓展知识的讲授。开放内容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习和拓展知识,将知识联系生活。
2.开放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对于阅读的学习,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教师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多一点情镜熏陶,少一些自身理性化的解读和文字游戏,多一份引导,少一份指导,着力于对学生阅读态度和情感投入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学生很难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几乎是教师填鸭式灌输的接受知识。如此教学,教师会觉得力不从心,学生也会觉得知识“难以消化”,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放开手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取经,将书本知识融于生活;采取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交互、创新的新局面。学生能够在互动、讨论中获取新知识,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新的学习方法,能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共赢。
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授课时的情绪,如心情、表情、肢体动作、神态等,都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语言的传递和肢体的动作理解知识并“观其色”。教师的课堂情绪语言和肢体语言无疑会影响着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环境。
当教师迈进教室的一刻,她的神态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和蔼的教师容易给学生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无拘束地学习知识、组织活动。表情严肃的教师会用自身的气场压制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得学生不敢出声。因此,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学态度来面对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用微笑面对学生。语文教师如果想营造一种欢愉、畅快的课堂气氛,首先应使自己拥有这种情绪,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带动学生。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微笑面对学生,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能够使课堂氛围变得温和。第二,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学生更是需要教师对他们目前阶段的认可和赞赏。教师应关注学生每一步成长,每一个脚印,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长处和优点,多鼓励多表扬,提供学生以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注重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被挖掘、开发,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语文的魅力在于其知识的丰富多彩,答案因个人理解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是千差万别的。这正是每个学生理解力、创造力的不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因为答案的不统一而过分纠正,这样会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的宽广性。
四、重视课外拓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教学中应强化朗读训练
语文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注重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大量的文本阅读,脱离了丰富生动的语言材料,失去了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所谓的熏陶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加强阅读观念,注重课外的文本阅读。
汉语有着音乐的美,适合诵读。现在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太过于注重教材内容的分析,给学生留出来的诵读时间并不多。有时的诵读太过程式化,把作品肢解的支离破碎,损害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以“读”代“讲”,对作品进行朗诵,并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品赏作品中动人的情节,领略文本中人物的品格及风采。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感受作品内涵
康德说过:“模糊的观念比清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课文中描述的一件事情,一种情景,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所以对于任何作品,教师都必须让学生自己深入作品,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分析,融入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感受文章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从而获得艺术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朱士国.让对话成为教学的一种必然.语文建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