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视阈下的英汉连接词研究——基于自建经济类平行语料库

2015-05-30 15:47陈艳新刘富华
关键词:连接词省略语料库

陈艳新,刘富华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连接词作为语篇组织的选择性要素,在显化研究中起到重要的标记作用。学界对显化问题研究始于Blum-Kulka(1986)显化假说,为使文章语言明晰,译者通过加入衔接手段等方式使得目标语言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Klaudy(2001)按照动机不同将显化归为4类:一是强制显化,因不同语言系统和语言意义而必须显化;二是选择性显化,因不同语篇构建或文体偏好转换而显化;三是翻译固有显化,为克服平行语言固有特征或干扰因素而显化;四是语用显化,为填充目标语文化空白而显化。本文是对选择性显化和翻译固有显化的区别进行研究,连接词因其易于识别和检索的特点,成为研究语篇衔接连贯的切入点。

语篇不等于句子的随意集合,而要靠某类关系把句子衔接起来。即便没有明确标识,这类“连贯关系”(Knott,A.and Sanders,T.1996)也仍然稳固。从语言层面上看,连贯关系可通过不同类型词汇实现显化,如并列连词and、or、but;从属连词because、when、unless等。Knott和 Dale(1994)把连贯关系归为认知层面,即一种语言中线索短语可被映射到同一语言读者形成类似关系。换言之,线索短语可被当作话语组织策略中的真实心理语言状态。

一般来说,句子或小句间需通过显性关系形成稳定链接。若无显性关系,读者则会通过句子内在逻辑或会话含义构建衔接关系、形成连贯语义,但存在与语篇作者本意相悖的可能性——与行事行为或现实情况无关。这种可能性会随着语篇读者与作者认知背景相互重合而降低。例如,专业人士间的信息缪传概率远比非专业人士之间要低。若读者与作者认知差异较大,“曲解”现象发生的概率就增大。例如,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在目标文本中插入原文本没有的线索短语以强化显性衔接,旨在通过线索短语使原语篇连贯关系更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但可能使原语篇的显化衔接关系被扩大或缩小。

一、英汉平行语篇连接词转换原因

翻译学界对英汉语篇连接词变化的原因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

一是受“元语用”意识影响。翻译以简明、规范、完整为原则,而非纯粹语码转换。译者通过对连接词省略或插入,以实现译文的完整化、简明化,并辅助读者理解原文所没有明确显现的衔接关系,这是译者在语言加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元语用意识,是其对语篇命题意义的意图、态度及预判,从而引导读者对语篇命题意义进行理解(Baker.M.1996)。

二是语言结构差异影响。不同语言衔接结构也不同,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大多数语言系统内部存在衔接关系。例如,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但在功能效果上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差别较大。某一衔接手段在一种语言中可以省略,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必不可少。例如,在英语译成汉语后第三人称非人称代词it常被省略,而以词汇重复的方式替代衔接(赵世开1999)。

三是翻译实践选择影响。在具体实践中,对目标语篇省略或插入组织要素都有可能使其潜在语义的逻辑明晰化,译者在选择性显化过程中,“为使目标语篇更贴近本族语语法形式和表达习惯,可能选择显化表达方式”。尤其是当非专业译者面对专业类语篇任务时出现逻辑紊乱和连贯中断的可能性更大。笔者认为即便如此,出于翻译活动客观需要,不管是否具备目标语篇的专业背景,即便预见到逻辑或认知语义层面存在风险,译者也应倾向选择使用目标语言连接词。

二、基于平行语料库的量化分析

(一)研究假设

本文通过对《金融时报》来源的经济类语篇建立起的平行语料库进行观察和统计,统计显示,翻译汉语语料库的字符数远多于原文英语语料库,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印证了Blum-Kulka的显化假说,但显化假说却无法解释同为衔接语篇的要素,翻译语篇中连接词的使用频率为何发生了变化。研究显示,翻译语篇当中不仅对衔接要素进行了省略,还主动插入了连接词。本文把这种发现作为两个相关现象的证据:1.译者倾向在句子关系上使目标语篇更加清晰。2.事实上,遵照明晰化的目标,译者还倾向使目标语篇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特征。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译者遵循“可接受性”这一首要准则(出自Gideon Toury的翻译准则),并且汉语翻译语篇中连接词的添加是为了在文体上使得语篇显得更加连贯。

(二)数据介绍

《金融时报》的中文网站不仅提供了汉语翻译文本,而且还提供了英语原文,这为我们对比英语原文和翻译文本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文本资源,《金融时报》的英语网站和FT中文网已把部分文章发布在网站上。我们建立的平行语料库只选取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整一年内FT中文网上节选的《金融时报》的原文及其译文。因为原文本和翻译的汉语文本都来自FT中文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文体的一致性。为了提高语料对应的准确性,我们所选取的文章过滤掉了诸如序言、广告、问答栏目和游戏部分的文本。经常出现在汉语非翻译文本中的访谈文本,由于在平行库的语篇中很少出现,因此也被过滤掉了。保留在语料库中的文章多是专职记者和译者翻译的财经评论,全球及中国经济热点报道,lex专栏和社评。语料库中的所有文章不仅对文本的主体进行了编辑,还对库中所有的文章详尽地标注了标题、文章的作者及其译者(包括括号中对于作者来源的信息介绍)。网站上对文章的插图及解释、表格等支撑信息也被省略掉。因为本文主要是通过寻找和统计文库中的同现形式来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因此这种省略不会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基于上述语料选取的标准,构建了表1所示的语料库:

表1 《金融时报》平行语料库

(三)研究步骤

汉语连接词与英语连接词之间不是单一映射关系。原因有三:第一,虽然英语连接词多数属于封闭性词类的功能词,但仍有一部分词类无法涵盖其中,如the way、in that等一些短语也具有连接的功能。第二,不论是结构还是功能,汉语连接词较英语连接词更为复杂。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Sinica中的连接词多达193个,而杨百翰大学BNC语料库中的连接词仅有50个。第三,英语与汉语连接词之间的关系无法像人称代词那样单一映射。例如,我即I、me、mine;你、你们即you。英汉语言系统中连接词的词汇数量不同,使得一个英语连接词可能有多个汉语衔接形式相对应。在进行语料库量化分析前必须要克服上述问题,因此我们在数据处理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选取语料库中高频连接词。分别在常规语料库(杨百翰大学BNC语料库、现代汉语Sinica平衡语料库)和《金融时报》自建语料库中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连接词。基于Halliday and Hasan(1976)的研究结论,将高频连接词划入不同的语义群,即增补、转折、因果和时间4类。考虑到统计的覆盖性,笔者将增补细化为“增补”和“选择”两类,同时增加了“假设”(如if)分类,使得Halliday and Hasan划分法扩充为6类。

其次,将翻译切换分成两步统计。先行统计平行英语语料库高频连接词中接受省略翻译的频次。然后统计平行汉语语料库高频连接词中主动插入(即译者为顺应语意而选择性显化)的频次。例如,在汉语中because很少被译为因果连接词“由于”,所以在英语列表中,它将被统计为翻译省略范畴(如表2所示),但不会被纳入主动插入范畴(如表3所示)。

另外,充分考虑统计的可操作性。本次统计分析并未涵盖所有英汉连接词以及连接词翻译的各种情况,对比翻译过程中高频连接词省略及插入情况就是为接下来深入分析使用趋势提供依据。

表2 《金融时报》英语原文高频连接词出现频次及翻译省略频次

表2统计结果显示“增补、时间、选择”3类高频连接词的翻译省略占比相对最高,这说明在目的语语境当中,对上述3类衔接关系若采取显性连接标记则可能导致翻译语篇冗余。另外,“假设、转折、因果”3类高频连接词翻译省略的占比相对较低,这意味着保留这三类明晰的连接标记更能显化目标语篇的语义关系。

表3 《金融时报》汉语译文高频连接词出现频次及主动插入频次

续表3 《金融时报》汉语译文高频连接词出现频次及主动插入频次

表3统计数据显示,“因果、假设、转折”3类高频连接词的主动插入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这说明在目的语语境当中,对上述3类衔接关系若采取显性连接标记更符合目标语篇的表达习惯。另外,“增补、时间、选择”3类高频连接词翻译插入的占比相对较低,这意味着这三类连接标记所隐含的语义关系,在目的语当中不需要太多的显化标记,读者就可以领会。

对比表2和表3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增补、时间、选择”这三类连接词的翻译省略频次较高而插入频次较低;“因果、假设、转折”这三类连接词的省略频次较低而插入频次较高。这说明翻译转换过程中,译者对前三类连接词所做出的选择性显化相对固定;而译者对后三类连接词的处理,相较于英语原文,在汉语翻译中体现出了明显的显化特征。

图1 高频连接词翻译“省略”和“插入”对比趋势图

图1显示出“转折、原因、假设”类连接词与“增补、选择、时间”类连接词的翻译省略频次与主动插入频次的相反趋势。这一趋势也显示出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即在连接词使用规则方面,翻译汉语语篇与英语原文的标记形式和规律存在显著差异。有关翻译固有显化和选择性显化的研究结果表明(Chen.W.、陈瑞清2005,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汉语不依赖显性的衔接手段,多靠词汇衔接或语境知识来实现语义连贯。英语则倾向使用显性连接标记保持语义连贯。本文统计数据不仅证实了上述观点,而且发现多数译者对“增补、选择、时间”类连接词更多地采取翻译省略策略以符合现代汉语使用习惯,对“转折、因果、假设”类连接词的翻译更多地选择主动插入策略来显化原语篇中的隐含逻辑语义。由此,可进一步推断出“增补、选择、时间”类连接词在转译为汉语语篇时,通常被判定为非标记的连接词;而表示“转折、因果、假设”类连接词通常被判定为有标记的连接词。这一论断显示,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插入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它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的媒介,在完成对原语篇到目标语篇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对语篇连贯语义的把握。译者之所以选择了“省略”和“插入”不同的翻译手段,取决于其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而这与译者的翻译动机、目标读者以及目标语的语用规则都具有相关性。

三、《金融时报》平行语料库高频连接词出现频次趋势分析

主动插入连接词是一种显化倾向,而汉语趋向于用隐性衔接手段,翻译省略连接词往往是为了适应汉语规则。在6类连接词中,“转折、因果、假设”类高频连接词十分特殊,主动插入出现频率远高于翻译省略出现频率。比较而言,“增补、选择、时间”类高频连接词翻译省略频次远高于主动插入频次。为什么译者在处理两大类连接词时采用了不同策略?翻译策略对语篇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与汉语隐性连接习惯不同,统计结果显示该部分选取的全部例子都出于译者的主动转换,也就是说翻译转换(shift)既没有出于英语语法限制,也并非是对汉语语篇的客观适应,而是译者的主观选择。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从交际角度把连接词的使用视为一种选择性手段,而非一种受制于语法规则的语言特征。如果没有连接词也能形成语篇,那么连接词的使用还有无必要?Mauranen(1993)给出两个答案:一是为提高语篇可读性,二是为区别于语篇的言外之意。这与译者的“元语用”选择动机学说相吻合。下面结合《金融时报》平行语料库高频连接词主动插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例如:

(1)原文:If the volume of trade in electricity increased and the margin of spare capacity did not,or even declined,then the instance of blackouts would rise.

译文:如果电力的交易量上升,而备用产能却没有增加、甚至减少,那么拉闸限电的事情就会增多。①英文原文由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凯撰写,发布于2013年9月25日,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2657/en。中文译文的译者为沈希,发布于2013年9月25日,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2657。

例(1)中原文的转折关系靠词汇衔接来实现:increased(上升)对照declined(下降),且由did not(否定)在句中暗示。这表明没有显化连接词读者也可自行推论构建衔接关系,而译者却主动插入显化连接词“却”。英语的线性特征使读者只有看到这句末才能形成转折关系。原句中副词even(甚至)对declined(下降)修饰为句末转折关系作了铺垫。译文中,译者选择插入转折连接词“却”,这就使得原本不明晰的转折意义提前得到了暗示,当目标读者把“而”和“却”联系起来时,也可对逻辑语义关系提前进行转折预判。再如:

(2)原文:But it not only makes political sense.It also makes economic sense as part of a covert devaluation strategy.

译文:其实,这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有经济意义,因为它是英镑悄悄贬值策略的一部分。②英文原文由哈佛大学劳伦斯·A·蒂什、尼亚尔·费格森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发布于2013年1月30日,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8743/en。中文译文的译者为简易、吴蔚、邢嵬,发布于2013年1月30日,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8743。

例(2)出现了两次翻译转换。一是译者将后半句拆分为两个小句,并在第二小句前插入连接词“因为”。译者希望通过句群拆分形式把not only…also…(不但……还……)的并列关系重新整合,并通过插入显化连接词“因为”将语义顺承的因果关系加以显化处理。二是译者把原文后半句名词短语结构充当状语(as part of a convert devaluation strategy)转换为第二小句的谓语(是英镑悄悄贬值策略的一部分),并插入主语“它”指代上半句“卡梅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决”一事。可见,译者不仅插入了原因类连接词,并补充了潜在信息,还通过插入主语、显化连接词把原本需要读者推断的隐性因果关系明晰化。又如:

(3)原 文:Removing controls on capital movements would improve the supply-side operation of its economy,and is essential to the goal of an internationalised,convertible yuan.It would also achieve badly needed devaluation to soften the impact of the capital spending downswing.Private capital would flood out of the country,bringing down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mountai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Premier Li Keqiang has several times repeated that a programme for the removal of capital controls will be establish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译文:如果中国取消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一方面可以改善经济供应面的运转,另一方面这对于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和国际化这一目标也十分必要。这么做还会带来中国极度需要的人民币贬值,可以缓和资本支出缩减带来的影响。私营资本将因此大量流出中国,从而降低人民币汇率,并减少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总理李克强已多次重申,到今年底之前将制定一项取消资本管制的计划。①英文原文由查尔斯·杜马斯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发布于2013年9月24日,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2632/en。中文译文的译者为何黎,发布于2013年9月24日,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2632。

例(3)中主动插入因果类连接词“因此”,显化了“私营资本的流出”与“取消资本管制”间的因果关系。连接词的主动插入导致目标读者对“私营资本的流出”的原因范围人为缩小。Thompson(2001)指出,读者指向与作者指向所构建的两个维度有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译者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媒介,必须对原语篇命题意义作出预判和理顺,这既是“元语用”的直观体现,也是翻译显化的内在要求。翻译中主动插入连接词可归为两点原因:一是加强语篇可读性。连接词的插入不仅可以使读者提前对语义发展作出预判,并能把语篇成分串联起来,提升阅读效率。Carrell(1987)和 Mauranen(1993)等人在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好佐证该观点。Carrell(1987)指出,更好的衔接手段可以使读者对语篇理解更准确。二是译者因“插入”所体现出来的对语篇意义构建的参与。从这个角度看,语篇中所显示的连接词不仅体现了语法的必要规则,也体现了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语篇参与者对句法结构的选择。“插入”的使用既可以辅助读者更好地获得语义,也是译者想要控制读者更好地理解语义的途径。简单地说,连接词的使用不仅方便了读者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语义,也是译者权衡原文后表达态度和观点的线索。从语用的角度看,连接词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其语义所暗示的内容。例如,读者对语篇的理解并不总是与连接词所暗示的语义相一致。这在翻译语篇中,既体现为译者和作者意图的差距,也体现在译者和目的语读者意图之间的差距。可以说对连接词的使用和理解就是作者和读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展开的一种对于语义的设计和理解的互动过程。因此,Thompson &Thetela(1995)认为连接词通常是语篇中体现信息化和便于使用的交互信号。

四、结论

英汉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功能方面的差异,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连接词的选择和使用作出判断。本文对“省略”和“插入”两种手段展开研究,通过频次差异问题试图揭示连接词在语用层面上是对译者翻译意图的折射。提高读者对衔接标记的敏感度,可以帮助缺乏经验的读者更有效地捕捉发现作者(译者)的创作意向。此外,显化现象对大多数翻译作品来说是常见的,但是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的元语用现象不应该被忽视。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衔接标记研究还可以从客观层面上对“元语用”存在及影响作出定量分析,为认知层面的语言连贯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连接词转换翻译可以使作者与读者更好地建立交互联系。主动插入连接词等“选择性转换”,不仅出于译者为读者的考量,也反映了译者的主观参与,因为主动插入“转折、原因、假设”类连接词,有助于读者理解语篇语义和成分关系。显性连接手段通过在语篇连贯位置插入明确信号,帮助背景知识不够的读者把握语境或词汇衔接中的隐含关系。当原语篇作者设置有歧义的连接关系时,潜在的解释并不止一种,译者若主动强化显性关系,会造成目标读者理解范畴缩小。

[1]Blum-Kulka S.and L.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0,pp.298-313.

[2]Klaudy K.,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Routledge,2001,pp.80-84.

[3]Knott A.and Sanders T.,“The Classification of Coherence Relations and Their Linguistic Markers:An exploration of two languages”,Journal of Pragmatics,vol.30,no.2(1998),pp.135-175.

[4]Knott Alistair and Dale Robert,“Using Linguistic phenomenon to motivate a set of coherence relations”,In Discourse Processes,vol.18,no.3(1994),pp.35-62.

[5]Baker M.,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6,pp.175-186.

[6]Halliday M.A.K.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pp.19-20.

[7]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1-187页。

[8]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pp.75-178.

[9]Chen W.,陈瑞清,“Exploitation in Translated Chinese:A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y”,Studi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vol.9,no.5(2005),pp.161-196.

[10]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9-147页。

[11]Beaugrande and 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linguistics,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1,pp.52-55.

[12]Mauranen A.,Cultural Difference in a Academic Rhetoric,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1993,pp.223-225.

[13]Thompson G.,“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Applied Linguistics,vol.22,no.1(2001),pp.58-78.

[14]Carrell P.,Writing Across Languages:Analysis of L2-Text,MA:Addison-Wesley,1987,pp.47-56.

[15]Thompson G.and P.Thetela,“The Sound of One Hand Clapping:the Management of Interaction in Written Discourse”,Text,vol.15,no.2(1995),pp.103-127.

猜你喜欢
连接词省略语料库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宾语从句的语序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中间的省略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麻雀作文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