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近日,我偶感风寒,虽然坚持上课,但嗓子的疼痛和阵阵的咳嗽,却不可能不影响上课的效率。尽管,只要下课我就含上“金嗓子喉宝”,但连续40分钟的复习课也让我不时紧皱眉头。
几名班干部看到这种情况,在下课时找到我说:“王老师,我们看您太累了。现在讲的知识大部分是您讲过的,我们能不能代替您上课,您在边上听着,我们哪里讲的还有不足,您再给补充。”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此时已临近期末考试,课不能停下。可是,让学生讲课效果会怎样?几个小机灵鬼似乎读懂了我心中的矛盾,对我保证说:“老师,您放心。您看,每次班会课,我们不都上得很好吗?更何况,还有您这位‘船长掌舵呢!”说完,几个小家伙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也是,这几个学生的组织能力很强,班会课组织得像模像样,还在学校举行的班会课评比中获得过一等奖。想到这儿,我点了点头。
下午,几名班委仿照我的教案,拟定了一周的复习计划,在我略作修改之后,第二天,几个“小老师”开始站在了讲台上。他们把几个班委的笔记整理在一起,讲得有条有理,其他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看着“小老师”出色的表现,我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同学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担心的是教学效果。好不容易一周时间过去了,我出了一份卷子,怀着忐忑的心,对这段时间的复习进行检查,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的成绩比我教时还要好一些。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将这种模式继续下去。结果在期末考试中,我班的成绩名列年级第一。
寒假中,几名同学将复习的教案和他们的笔记整理出来,总结成了一本《王老师谈语文》的小册子。我认真地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将其变成了数万字的教学笔记,成了学生们以后复习的提纲。
其实,细想之下,虽然同学们和老师讲的内容相同,但由于他们要参与其中,因而兴趣大增。金字塔理论指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留率)有巨大的差异:第一种是“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其实这节课更可贵的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而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同学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自觉地将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理论并不复杂,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