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宝
“恭”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四下《三顾茅庐》一文中的生字。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案例】
映示一:恭恭敬敬
师:同学们,看这个“恭”字,下面部分是什么?
生:“小”字加一点。(同学们几乎众口一词)
师: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吗?(同学们纷纷摇头)
师:其实,它是“心”字的变形,你们看——(师边说,边板书,学生书空)
师:既然是和“心”有关,那你能说说“恭恭敬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生:对别人非常有礼貌。
生:对他人很尊重。
师:那在文中它是什么意思呢?
映示二: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生:刘备非常尊重诸葛亮,为了请到他,静静地在草堂外等候。
生:他是“刘皇叔”,却安心等待诸葛亮睡醒,我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真心诚意的。
师:刘备的一言一行就是“恭”,发自内心地给予别人以尊敬,就是“恭”。所以,“恭”字是心字底,跟老师一起再写一遍。
师:那我们真诚地祝贺别人,叫——
生:恭贺!
师:我们恭敬地等候别人,叫——
生:恭候!
师:我们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叫——
生:恭请!
师:我们恭敬地迎接别人,叫——
生:恭迎!
师:张老师还知道一个成语,叫“恭敬不如从命”,是说“一味谦恭礼让,不如遵其所命”。而这所有的词语,表达中都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诚,所以“恭”字是“心”字底。(同学们频频点头)
【解读】
一、 追本溯源,让汉字的人文性充分彰显
汉字的“人文性”,指汉字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中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追本溯源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应该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告诉同学们“恭”字的下面部分是“心”字的变形;“千门万户曈曈日”(王安石《元日》)中的“曈”字,指的是“太阳初升时光线由暗到明的样子”,与太阳有关,因此,是“日”字旁。而“瞳”字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又如“左手持凿、右手握斧”中的“斧”字(《开天辟地》)在古代是一种铁制兵器、工具,因此,上面是“父”字,后演变成砍伐竹、木,有木柄的工具;……
由此可见,只有在“追本溯源”中,教师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只有在“追本溯源”中,教师才能让同学们学习的是汉字,蕴育的是情怀,浸润的是文化,培植的是根脉。
二、 巧妙运用,让汉字的工具性充分落实
如果说汉字的“人文性”彰显的是一种文化,那么,汉字的“工具性”指向的则是汉字的作用,而汉字的作用只有在巧妙的运用中才能显现,汉字那旺盛的生命力也正蕴藏于此。无论是语文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还是语文处于母语课程地位的历史使命,都决定了生字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只有在不断实践与积累中,才能让汉字的“工具性”得以充分落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我们可以由“恭恭敬敬”一词,让同学们想到“恭贺、恭候、恭请、恭迎”,乃至“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可以由“避”字(《祁黄羊》)让同学们想到“辟、壁、璧、臂”等等;我们可以由“肝胆俱裂”(《生命的壮歌》)想到“万事俱备、面面俱到、与时俱进、一应俱全”;我们更可以想象“拒”字(《公仪休拒收礼物》)背后,公仪休的那份以身作则与清正廉明;……
可以这么说,学生形式多样地运用汉字,是学习汉字最肥沃的土壤,联系文本、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在扩词、比较、仿照、感悟、品析中,让汉字的色彩更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