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一厢情愿”的美好

2015-05-28 20:48花宏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番茄太阳

花宏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语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执教这篇课文时,教师们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读文本中“明明”的人物形象?笔者听到了如下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解:

观点一:明明的乐观与坚强影响了“我”,让“我”心情阳光般温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观点二:“明明”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她哪里知道什么是“乐观”与“坚强”呢?“笑着面对生活”,那就是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真无邪”罢了。即便“明明”乐意将自己的腿捐献给“我”,那也只是一个孩子“善良”的本性。将小主人公“明明”作为“乐观坚强”的解读,是对儿童世界认知的偏失,是以成人的眼光,误读孩童的世界。

不可否认,观点二是最接近现实世界的本真解读。的确,一个五岁的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从没见过阳光,她也许早就习惯了黑暗中的一切;因为没有“盲”与“不盲”的比照,她也许无法体会自己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不便;在父母的疼爱中,她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她的世界里也许很难有“乐观”与“坚强”的概念。

但是,笔者以为,我们在解读诸如《“番茄太阳”》之类的文本时,面对的并不是那个原本的真实世界了,我们面对的是作者用语言文字组成的,反映某种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既是文学作品,它就需要塑造具体感人的形象,它不能像数理化学科一样,用那么准确的概念去反映本真的现实,它重在“审美”,而非原原本本的“写实”。所以,它往往表现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里的“高于生活”,就是指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赋予了作品新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内涵等,这些包蕴于文学作品中的,绽放着人性光辉的思想,让一篇篇文字符号熠熠生辉。

就《“番茄太阳”》一文而言,也许盲童“明明”在面对生活中无尽的黑暗时,并没有产生“乐观坚强”的想法和意念,但是,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确从这个五岁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并切实地影响和改变着自己的世界。而读者从《“番茄太阳”》一文中,解读出主人公“乐观坚强”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对话作者的过程,这也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正如文学作品中常用到的“借物抒怀”一样,小草只是自顾自地生长,而人们却往往“一厢情愿”地赋予其“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秋叶只是自顾自地飘零,而人们却往往“一厢情愿”地赋予其“多愁善感”“寄托相思”……这种“一厢情愿”,就是文学作品为阅读者带来的“美好”体验和感受。

同样,《生命桥》这篇文章,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体裁的本质有所不同,它了解人性中对“美”的终极诉求,它的文字里充盈着的那份“一厢情愿”的“美好”,弥足珍贵。

语文教师,有责任将这份“一厢情愿”的“美好”传承下去,孩童的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美好。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番茄太阳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番茄炒蛋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番茄果实“起棱”怎么办
太阳几点睡觉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