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一节四年级语文课《一路花香》,倪娟老师正在重点教学“罐”这个生字。
在生字新词认读后,倪老师出示“缶”字及“缶”的图片,“缶”是个要教的新部首。
接着,倪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地范写“罐”字,写完后,她让学生说说写好“罐”字要注意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这时,一个男生手举得老高,老师欣然请他发言。
“老师,你在黑板上写的‘罐字左边的‘缶写得太胖了,这样右边就感觉不够写了,应该写得瘦些,因为右边的偏旁笔画很多,很占地方。”
正在认真听课的我不由得放下笔,仔细端详黑板上倪老师写在田字格里的“罐”字。这个字总体写得还是不错的,但如果从严要求,这个男生的评价也并非苛求。
男生话音刚落,倪老师便不假思索地走上前去,把写好的“罐”字轻轻擦去,拿起粉笔,格外认真、格外慎重地重写了一个“罐”字。
倪老师重写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看得异常专注。这一遍,老师的“罐”字果然比原先的有了明显的改进,左窄右宽,匀称有致,端正美观,同学们一个个满意地点头微笑。
相信,有了这个男生友善的提醒,有了老师虚心的接受和真诚的改正,这个笔画繁多的“罐”字,全班同学都铭记于心,而且会写得正确、美观。
我要为这位年轻的老师竖起大拇指,她条件反射地欣然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而且毫不犹豫地立刻改正。老师的知错就改,对教师的尊严没有丝毫削弱,反之,学生会更敬重老师,接纳和认同老师的做法。老师的这一举动所释放出的亲和的力量,远远超出了“罐”这个生字的原有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