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中,丁 鹏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2.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理工科大学生性心理研究
崔玉中1,丁 鹏2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2.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900名理工科大学生,研究他们在性认识、性价值观和性适应维度等方面的状况。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和对性行为的态度正常,对性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还不够全面,男女理工科大学生在性认识、性价值观、性适应三个方面差异显著;在自身适应维度上,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年级学生;同一年级处于不同恋爱阶段的大学生,性心理发展差异显著;城乡大学生在性认知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由于入学时间短,在性认识、性价值观、性适应方面与高年级学生都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处于不同层次。
性心理;理工科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适应维度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旺盛期,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群体性心理的发展状况。当各种形态的性文化对社会产生了影响的时候,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胡珍在2000年开展的“新世纪大学生性文明调查”中,大学生的性行为发生报告率为总体的 11.3%;[1]潘绥铭在2001年开展的全国范围内大学生性行为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比例增至16.9%;在2006年开展的最新调查中,这个比例已经增至 32%。[2]而在本次调查中,承认有性行为的大学生超过了50%。这样的数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得这一问题成为高校开展性教育工作的重点。根据郭黎岩对辽宁省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分析的结果,理工类院校与综合类、医学类、师范类、体育类院校学生在性信息因子、性行为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3]杨健、武慧多对粤西地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在学科类别上,文科类学生在性认知方面显著好于理科类学生。[4]因此,本研究仅限于理工科大学生。
选取山东理工大学2010、2011、2012和2013级的900名在校理工科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年龄在18~24岁之间,平均20.3±1.2岁。根据大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除去测谎题废卷,并删除回答不完全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870份,其中男生479名,占样本总数55%;女生391名,占样本总数45%。2010级学生230名,占样本总数26.4%;2011级学生210名,占样本总数24.1%;2012级学生251名,占样本总数28.9%;2013级的179名,占样本总数20.5%。从生源所在地来看,来自城市的学生417人,占样本总数47.9%;来自农村的学生453人,占样本总数的52%。
大学生性心理问卷的编制,参照《高校不同类别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分析与研究》,从性认识、性价值观、性适应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并结合网上《大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①,编制完成。具体实施、资料收集均为本文作者,并聘请2名学生助手共同完成。采用纸质问卷(75%)和网上问卷(25%)的调查方法,以性别、年级、生源来源为变量,调查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状况。
本研究使用SPSS19.0建立调查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理工科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在性认识、性控制力、性观念因子上处于良好水平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0.9%、40.3%、46.9%。其中,认为爱和性同等重要的占50%;获取性知识的渠道,来自电脑网络比例最高,占59%;遇到性冲动采取的措施,选择“转移注意力”的占59%;对于排解性冲动的方式,选择自慰和找男女朋友的比例最高,占43%;对于发生性行为的看法(包括同居和一夜情),40%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对于意外怀孕,43%的学生选择人工流产;对于婚前性行为的看法,63%的学生选择了“只要双方愿意,没什么不对,合情合理”。
本调查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了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见表1。除性适应方面的社会适应维度以外,男女大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在性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上,男女大学生的得分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具体来说,在性认识、性态度和性控制力三个维度上,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生理知识、性观点和自身适应三个维度上,女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其中,性观点维度上,男女大学生得分差异边缘显著(P<0.10)。对于大学里发放安全套的态度,女生中48.7%的人表示不赞成,而男生中只有18.7%的人表示不赞成;获取性知识的途径,77.1%的男生选择了电脑网络,而女生中只有35.1%这样选择;而对于排解性冲动的方式,53.1%的男生选择了自慰,而女生中62.3%的人选择了找男朋友;而对“是否有自慰习惯”,75.3%的男生说有,而79.7%女生说没有。以上各项均检出显著差异。
表1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把大学生按年级分为三组,通过检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在性认知方面显著强于从未恋爱过的大学生,大三学生在性观念方面显著强于大二学生。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在性心理健康、性价值观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认识维度上存在边缘显著差异,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四学生,而大二和大三学生未检出显著差异。
具体地,在自身适应维度上,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年级大学生;在性认识、性态度、性控制力三个维度上,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四年级学生;而大二和大三学生未检出显著差异。
按调查结果,把大学生按城乡分为两组,通过检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城乡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城乡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城市大学生在性认知方面好于农村大学生,在性认识维度上存在边缘显著差异(P<0.10)。城乡大学生在性观念、性心理健康、性价值观维度上均未检出显著差异。具体地,在自身适应维度上,城乡大学生未检出显著差异;在性认识、性态度、性控制力三个维度上,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
在性价值观维度上,有恋爱经历的学生得分非常显著高于无恋爱经历的学生;而同一年级处于不同恋爱阶段的大学生性心理发展差异显著。对于类似“发生关系时你是否会采取安全措施,或要求对方采取安全措施”这样的问题,很多没有恋爱经历的学生感到无从回答,只能如实写上“没恋爱过,不知道”。如学生对“流产”问题的回答,也只能出于想象,把“告诉父母”作为自己的答案。可能对于没恋爱过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太遥远、太抽象、也太严重了。事实上,从问卷卷面分析,到了大四年级,的确存在还从未恋爱过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4.8%。
本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在性心理方面基本处于健康状态。他们普遍有性的需要,这是身心发展正常的自然表现。根据《婚姻法》,部分高年级大学生已处于法律许可的结婚年龄,只是受限于学业,经济不能独立,而暂时不能结婚。所以,在校大学生的性冲动不仅是合情合理,而且是合乎法律规定的。此外,大学生中性幻想、性梦现象较普遍,男生均普遍高于女生。对性信息的需求,66%的大学生表示有需要。而获得性知识的途径,59%的学生选择了电脑网络,这也体现在大学生的城乡差距方面。城市学生的生活环境信息畅通,网络使用方便;而农村学生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选择课堂、课本和老师的只占5%,而且,基本都是女生这样选择。也就是说,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引导。而互联网时代,带给学生更多的了解性知识的机会和途径,除去非法不良网站,我们认为,这也是时代的进步,能够弥补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面的不足。
恋爱经历有助于性价值观和性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这是因为,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与异性的亲密接触机会增加,这不仅唤起了潜伏状态的性冲动,而且,能够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得到满足。所以,恋爱过的学生比没恋爱过的性欲望更强。
调查结果表明,在性行为倾向方面,男生比女生更显著,对性信息的了解也更全面。首先,这是基于男女生理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女生的生理成熟比男生早,而男生的性驱力增长速度快。其次,受传统文化,诸如贞操观的影响,女大学生对待性的问题更加谨慎。而同时,她们也较男生有更多的性偏见。她们经常把感情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更把追求真爱看作恋爱的目的。首次性交的对象也多为恋爱对象。而男生中的一部分,会把满足性需要当作恋爱的目的,首次性交的对象多是恋人。也就是说,男生首次性交的对象不一定是恋爱对象。这在男女大学生性心理方面是差异显著的。
在被问到是否自慰时,75.3%的男生回答是“有时”,而女生中回答“有时”的只有19.6%,79.7%的女生回答了“从不”。也就是说,男女生在承认有性冲动的问题上回答是一致的,但对于解决方式,男生更多的表现出坦然和真实,而女生则表现出羞耻和回避,不加思考的选择“从不自慰”。笔者认为一部分女生这样回答是客观真实的;而另一部分女生并没有如实回答这一问题,其原因在于女大学生受社会道德观念与文化背景影响,再加上回答问卷时周围有同学的缘故,还有传统中医认为手淫有害于健康的说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女生在回答解决性冲动的途径或是否“手淫”时,更多的选择了回避和撒谎。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不仅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同一年级中,处于不同恋爱状态的人性心理发展也不同,在城乡大学生中性认知也呈现显著差异。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在开展性教育工作时,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根据年级、性别、城乡的不同,恋爱阶段的差异,开设课程时有所侧重。而大一学生还处于转型期,更是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
基于网络的便捷性、自由性、隐匿性的特点,可以开展网络性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提倡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聊天工具、微信群发等方式,普及科学的性知识;而针对有问题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也可以采取不见面的网络聊天方式。利用博客,实现课堂与网络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交流;通过微信、微博,开展与性观念有关的话题探讨;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论坛、博客,网站,丰富学生的见识等。[5]
研究表明,有33.4%的大学生期望举办性教育讲座,29%大学生希望提供性教育读物或视频,18.5%大学生建议穿插在思想品德课中,11.6%大学生建议组建协会同伴互助。[6]所以,要结合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性别角色、道德意识、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教育,进而引导学生走上性心理健康之路。
[1]徐亚吉,胡珍.新世纪大学生性生理变化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2,(3).
[2]万红青,张菡,姜微微.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科教前沿,2009,(11).
[3]郭黎岩.辽宁省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9,(4).
[4]杨健,武慧多.粤西地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2).
[5]姜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
[6]欧居湖,张增如.中外近十年大学生性心理研究述评[J].文化教育,2013,(5).
B844.2
A
1672-0040(2015)04-0105-04
2014-09-24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研究与训练”(FBB011476)。
崔玉中,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丁鹏,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 李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