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

2015-04-02 05:26潘国廷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潘国廷

(山东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山东 淄博 255049)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

潘国廷

(山东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山东 淄博 25504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也是办好党和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高校需要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教育因素的新变化、新挑战,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平台建设,努力构建育人大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育人大格局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分析,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性、综合性调整,也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立德树人和思想引领的有效途径,也是办好党和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等的战略大背景,以及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和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自身所处教育环境的变化,主动适应新常态、寻求新突破。

一、高校外部环境的新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并不是孤立的一门课程、一次谈话或者一项活动就能够一劳永逸地实现思想引领。对于高校的思想引领,青年学生到底信不信、服不服、赞不赞,这是一个问题。外部环境传递出的思想舆论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趋向以及群众对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评价等信息,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也会让学生反过来印证学校教育的是非对错,进而给予教育以褒贬。高校要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认清教育外部环境的新特点与新挑战。

(一)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焕然一新,我们离强国梦想越来越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也取得了很多的阶段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对此,大部分青年学生能够理解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偶然性、客观性和局部性,能够看到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坚定决心,看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正在逐步实施、有序推进,这也是当前青年学生针对“问题”的基本思想指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以鲜活可信、近在眼前的“例证”教育了青年学生,也让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号召力。

(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新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诸多问题,美国依靠经济实力、美元霸权对世界资本的“掠夺”本质,西方式民主所引发的世界局部地区的战乱、动荡和民不聊生,披着宗教传播、文化交流等华丽外衣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炮制“中国威胁论”、插手香港占中、唱衰中国经济、放大中国负面新闻等手段对我国进行的战略围堵和事实压制,类似的事例和思潮,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对此,高校需要积极应对,及时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事实胜于雄辩,从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主流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认识到西方国家所标榜的民主、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更加坚定了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变量”

从整体上看,网络时代是一个创新、创富、创造奇迹的时代,“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从微博、微信、客户端、云教育、慕课的快速发展来看,网络新技术的积极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变革,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在此不再赘述网络的优点,主要谈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络上各类信息快速传播、良莠不齐,使得“人人皆媒体”“核裂变式传播”成为一种新常态,这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为师生带来便捷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一些不良信息披着华丽、虚伪的外衣,具有极强的诱导性和蛊惑性,对涉世不深、思想观念尚不成熟的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网络也存在着各类陷阱,比如网络游戏、网络欺诈、购物诱导、色情读物、网络赌博等,让个别学生深陷其中、荒废学业。再次一些网络低俗文化,诸如网络审丑、粉丝文化、集体无意识跟风点赞、网络炫富等,也极易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误导。在诸多挑战面前,高校需要及时化解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把利用网络、研究网络变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常态。

二、高校内部教育因素的新变化

(一)教育对象的新特点与新挑战

高校育人的对象是青年学生,认真研究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是做好思想引导的基本前提。当前青年学生大部分为90后,甚至是00后,而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各种外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在个体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身心素养的差异性面前,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学生往往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群体特点、人际交往特点、情感特点和心理特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青年也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必须看到绝大部分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富有责任感、满怀梦想、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具有勤奋刻苦的求知精神、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精神、虽贫志坚的勤工助学精神,能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必胜信心。有调研显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得分为83.09分(满分为100分),这一调研结果说明,青年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1]其次,当代青年学生也有着个性张扬、自我中心凸显、对网络依赖性强等鲜明特点。比如很多青年学生喜欢追赶各类社会文化潮流,校园内有追星族、哈韩族、玩自媒体、玩暴走、爱穿越剧、爱网络小说等群体。再次,个别青年学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较弱、抗挫折能力欠缺,有的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有的学生知行不一、自我约束力差、缺乏学习动力,有的学生因为涉世不深、思想单纯而容易被坏人欺骗。比如在一些具体个案中,有的学生陷入恋爱、迷恋网络、人生追求苦恼中,有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学生陷入传销组织,不能自拔等。

(二)育人理念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丰富和具体化,也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概括。当前,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深入人心,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育德”的重要性已经凸显,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工作成效,仅谈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高校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有待加强。尽管高等教育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但是最核心的任务还是人才培养。梳理一下针对高校的各类评价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各项评价往往习惯于采用重点学科、科研成果、科研到拨经费、办学规模等所谓标志性成果和硬件设置来衡量一所大学的水平,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衡量标准。第二,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和引导出现偏差,教师的育人职责不到位。高校对教师的职务晋升、评奖侧重于考察学术水平而非育人水平,这一导向本身违背了育人为本理念。部分专业教师过分热衷于为了评职称而发论文、报课题、处关系,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育人上,或者只教书不育人,对教学本身的研究动力不足,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够关心学生的成才与成人。也有个别教师“乱”育人,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讲中国的问题,不讲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偏概全。选择性阐释,不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只说表面现象不分析客观原因,误导了学生。第三,全员育人格局没有形成。部分高校的部门单位之间条块分割严重,整体上对育人的关注力度不够,合作育人的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整体合力和导向。有的高校部分干部职工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晰,以管理者自居,拿架子、敷衍了事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认为,从微观角度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领导重视不够,部分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机制建设不完善等;但是从宏观层面分析,本质上是立德树人思想不深入、对以人为本理念有争议所致。“人”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和教师都是中心?从局部看,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要,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也各自有其深刻涵义。有学者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一次转变,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变革。[2]很多学者提出教育的重点是人格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人”。笔者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是从整体上对高校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注解,是高校人才培养、“成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校内部及时对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思考、新研究进行吸纳,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青年学生思想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首先要解决好大学生听不听、信不信、服不服、赞不赞同、认不认可的问题。在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单一的“书本—教师—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诸多冲击,也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并没有察觉到时代的变化特点,在授课和活动组织过程中依然沿循传统的说教模式,给学生灌输生硬的教条式道理,导致学生不乐意接受甚至于反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事实上,学生往往喜欢听一些具体的事例和案例,喜欢在励志、娱乐、朋友之间真情谈心式的启迪中获取“精神食粮”,而类似的教育资源比比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的仅仅是系统整合、利用。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中的各类传统文化专题,时事案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比如,随着云教育、慕课、网络公开课、微博、微信等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络平台上具有大量内容丰富、思想引领性极强的课程资源,其中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比如,大数据的信息处理、预测能力,可以为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师生思想动态等提供预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一)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教育事业发展中根本问题的前提。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均强调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全体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责任。[3][4][5][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7]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需要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的工作着力点:完善工作机制与考评体系,强化平台建设,构建育人大格局

第一,完善工作机制与考评体系。高校要切实肩负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7]要尽快形成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督导、评估和激励体系,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第二,强化学校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和网络三个阵地建设。高校要注重传统的课堂主阵地建设与管理,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建设好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体验环节。构筑好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高地,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载体。建设利用好主旋律网站、云教育、慕课、创客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实现好网络育人。

第三,努力构建涵盖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大格局。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数量有限,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仅仅依靠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已经很难全方位引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对教职工的考核和监督,系统推动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引导广大教职工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不可替代,社会上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也很关键,对此,高校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建立健全家校互联、校地联动机制,依托家庭、社会平台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成才。

[1]周洪松,于巍.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较高[N].中国教育报,2015-04-08.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3]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J].中国高等教育,1996,(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04-10-15.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德育,2010,(8).

[6]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J].平安校园,2014,(20).

[7]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G641

A

1672-0040(2015)04-0021-04

2015-04-21

潘国廷,男,山东莒南人,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 杨 爽)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