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琼 邓皖宁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青年学生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绵延和变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基因和思想理念。当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高校作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价值
(一)促进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经过多年积淀,其中包含丰富的道德教化思想,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的理念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的提高。传统文化思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教育人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品德,更要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和气质的培养,最终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丰富,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包含着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积极上进的思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蕴含着团结包容的思想;“仁者爱人”、“与人为善”蕴含着博爱、和善的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蕴含着大公无私的思想;“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则不立”蕴含着诚实守信的思想。这些思想和理念,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与时俱进。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都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优良人格的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最重要的是我们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着爱国思想。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际,中华儿女都能够挺身而出,为祖国排忧解难。他们重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能够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唐朝的王昌龄写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宋代的民族大英雄文天祥曾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毛泽东同志写出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增强大学生诚实守信观念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是君子待人处事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古代圣贤提出了许多诚信方面的言论,如:“君子坦荡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之言,信而有征”、“信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当代社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信用危机。一些大学生也表现出诚信缺失。比如:为了考得好成绩,在考试中作弊;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网上抄袭毕业论文;骗取国家助学金大肆挥霍等等。这些失信行为都切实存在于大学生当中。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学生诚信档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但若想从根本上杜绝失信行为的存在,还应该从大学生主观意识改变着手。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
(四)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显得十分重要。一个人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际关系,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大学的必修课。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与人交往的方法,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我国进行深入改革的今天,大学生不仅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更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智慧源泉,如古人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为贵”、“和而不同”、“宽容海涵”、“兼爱”、“非攻”等哲学思想,不但给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提供了智慧和启示,而且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虽包括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内容都比较浅显,而且较少。因此,我们要对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此项改革,自身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能够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将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为层面。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研讨,课堂上可以采用讨论法、体验法、专题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学习体会。教师要拓展理论课教学思路和教学载体,比如开展网上公开课、选修课、实践活动等。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讲授传统文化理论,学生们认为过于死板,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一下,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让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学习。学校应考虑充分利用社团资源,通过社团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类别的社团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文学社团、书法社团、音乐社团、绘画社团等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知识,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实践活动已经是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实现事半功倍。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高校要积极探讨实践活动的方法、内容和途径,从而形成长效机制和校园优秀文化成果。
(三)高校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首先,高校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价值实现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部门,协调各方面事宜。大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时,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其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能产生,需要不断地磨合。高校组织部门在协调问题的同时,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其次,高校要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制度,根据上级部门文件精神,制定本校各部门的文件和实施方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顺利地融入校园和课堂,并在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制定具体规划,保障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