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明,王勇健
(广东省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 广州 510430)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社会给人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刺激,从而导致了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1]。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丧失了进行正常的思维逻辑的判断能力,导致对事物理解扭曲并产生自理困难,慢性精神分裂症使患者出现社会功能衰退,是导致精神残疾最常见的精神疾病[2]。优质护理是临床治疗基础上有效的护理措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康复水平。现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对照分配的原则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67±14.28)岁;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3.78±16.89)岁。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总病程两年以上;患者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以及合并其它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疾病类型、用药种类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活、药物使用、饮食安排以及心理进行护理。实验组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护理内容包括:①对病房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每个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所负责患者的基本状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业余爱好,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多维度的护理;②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温馨、整洁、明亮的病房,要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并可以根据患者个人需求提供所需的物品(三防物品除外);③护理人员针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专业评估,并根据其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患者感兴趣的康复训练计划,每天按照必要项目进行督促其开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戒备心理,把护理人员当成朋友一样交流,有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康复训练项目;④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情况,对于患者不理解的事情,要及时给予解答帮助患者解忧以稳定情绪,必要时报告主管医生给予药物治疗;⑤还要联系患者家属来医院与患者一起参与听取有关精神疾病的讲座,这样易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起有利的家庭支持系统,使患者更容易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⑥在正常生活中,护理人员要教导患者如何对自己进行基本护理,偶尔从事一些简单的生活劳动,这样可以增强患者的动手能力;⑦还要督促患者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和轻松训练,如慢跑、体操、听音乐等。
1.3 评价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4]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心理状态,每条目评分为0~4分,总分越高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总分<8分为正常,总分8~20分为潜伏性抑郁,总分20~35分为抑郁,总分>35分为重度抑郁。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5]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态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迟缓、抑郁、精神病性表现,用0~4分评分。前3个正面因子分数越高越好,后4个负面因子分数越低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的抑郁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抑郁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 (±s,分)
HAMD组别 n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40 22.25±7.46 19.65±4.55实验组 40 22.36±7.45 13.53±3.18 t 0.0666 6.97 P>0.05 <0.00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康复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总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的总积极因子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总消极因子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精神状态恢复状况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精神状态恢复状况比较 (±s,分)
总积极因子评分 总消极因子评分组别 n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0 52.56±17.52 65.77±21.92 76.07±5.11 62.14护理前 护理后±9.04实验组 40 52.89±17.94 84.48±24.82 76.64±5.89 51.64±6.24 t 0.0832 3.5735 -0.274 6.05 P>0.05 <0.001 >0.05 <0.001
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机制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是指由于不良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个人性格等社会心理学因素诱发精神分裂症发生;内因是指由于个体内的多种神经递质异常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该疾病发展还与遗传有密切关联[6]。在临床上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内在因素可得到改善,但其自理能力下降、对人冷淡疏远、生活懒散、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语言表达不清、行为紊乱、出现幻觉和妄想等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没有完全消失,这是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症状残留)有关;另一方面,即使患者没有生物学因素也会因为精神问题导致大部分的社会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衰退[7-8],造成精神残疾,给患者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临床上精神疾病慢性期的护理更具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护理的质量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优质护理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的主要护理手段,在精神科中该护理理念在于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全程、全方位、多维度的护理,涉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能有效地辅助患者进行预后康复训练[9]。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缓解了患者紧张的心理[10]。同时专业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帮助患者逐渐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患者的心理起到了调节和保健的作用[11]。该临床研究表明,护理后实验组的抑郁程度评分(13.53±3.1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抑郁程度评分(19.65±4.55)分;护理后实验组的总积极因子分评分(84.48±24.8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5.77±21.92)分,且总消极因子分评分(51.64±6.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14±9.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可以全面服务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帮助患者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有效地延缓精神衰退,预防精神残疾发生,改变患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精神疾病慢性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1] 袁洁,郑丽松,刘建明,等.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6(1):66-68.
[2] McFarlane WR,lukens E,Link B,et al.Effect of communication training on social funcflo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J].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2011,46(12):1157.
[3] 世界卫生组织.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25.
[4] 李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532-534.
[5] 谭玉洁,颜清.优质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0):107-108.
[6] 王海龙,严保平.开放式护理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660-662.
[7] 杜荣荣,张景明.开放式病房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6-98.
[8] 蔡海英.开放式护理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5):715-715.
[9] 张庆君.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909-910.
[10] 张艳.浅谈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与安全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67-268.
[11] 凌璇.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