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夕语 刘恭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较为单一的师生关系也发生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三大学习方式中最被提倡并且操作性最强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通过一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笔者通过在课堂上的观察思考以及与学生教师的交流中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红火热闹的背后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措施,希望正在或将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校或者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地理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66-02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試行)》中,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巡林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点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1]
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有效的一种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在合作前给小组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由组长分配、协商小组成员承担的任务,对小组内出现的问题或者分歧,组长带领小组成员通过交流、沟通解决,活动结束时小组成员共同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总、整合。[2]
一、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
1.小组成员分配过于随意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种新型结构,应是由性别、成绩、个性不同的4-6名学生组成的异质性功能联合体。[3]小组分配应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一个小组内成员应该具有互补性,这样能够得到较全面的结果。但组间总体水平差别不大,避免出现有的小组有很多表现机会,其他小组沉默的现象。但目前小组的分配主要是依据座位远近随机分配,组间差异较大,不能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公平的参加。
2.过于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的课时有限,一般学校每周只开设两节课,但是地理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如果学生大范围进行讨论的话可能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目前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经常这样的情况:①学生还在津津有味的讨论,但是却被老师强制叫停;②学生讨论过后老师没有给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的机会;③学生汇报过小组的讨论成果之后,教师只是简单说一句“不错”并没有对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的小组合作教学只是为“合作”而“合作”没有实际意义。
3.教学条件满足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要分更多的精力给学生因此班级人数不宜过多,班级以30人左右为最佳,学校的硬件设施要跟得上,教师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级规模都偏大,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地区,班级人数都在60人以上,并且教师配备人员数量较少,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且教师没有精力构思、编写导学案和设计合作教学的内容。
4.没有对要讨论的内容进行筛选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先进的学习模式,但并非高中地理的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小组合作的价值,也必须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所要讨论的内容也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对于必修一的部分 ,特别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研究对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不能感知,且在初二会考之后,学生一年多不接触地理,地理知识遗忘程度很大,地理思维模式也已渐渐生疏,学习难度较大。基于讲授式教学的模式下,教学效果容易呈现两极分化模式:对宇宙空间比较感兴趣,空间思维能力较好的同学学习效果较好,而地理基础薄弱,空间思维能力差的同学,在经历了这一部分学习后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对地理学科产生抵触,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精心挑选,对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明确告诉学生“应该讨论什么问题”“得出哪种类型的结论”不能简单以“下面是小组讨论的时间,请大家积极讨论”,引导小组讨论。
5.学生讨论的热情不高,教师提问的水平达不到
通过几个月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新鲜期过去之后,学生的讨论激情逐渐减轻;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目标不明确,注意力差,维持有意注意的时间也不长久,很容易走神,课堂纪律常常较传统模式更差。[4]通常在老师布置完任务后学生还在各做各的事情,甚至利用本该小组讨论的时间闲谈与玩耍,在其他同学汇报成果的时候,不懂得认真倾听。通过访谈部分学生与教师,笔者发现出现这一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种:(1)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没有进行相关训练,对该学习模式并不习惯;(2)教师没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精心设计。比如,有的教师会对一些概念性质类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这一类问题的答案灵活性较小,没有讨论的价值;(3)讨论目标不明确。由于高中的学生,特别是高一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仍然有所欠缺,不能自行明确讨论目标。
二、小组合作教学的改进策略
1.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在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前提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1)观察能力比较强组员:这一类组员比较适合观察发现实验、动画或图片中的信息,提供小组合作的基础素材;(2)总结能力比较强组员:则比较适合把小组其他成员搜集的资料负责整理、组织成比较有逻辑的汇报成果;(3)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成员:比较适合汇报小组讨论的最终成果。“‘小组奖励、个体责任、成功的均等机会这三个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保证了快、慢、中学生都能尽己所能,所有成员的贡献都有价值。[5]学困生是制约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小组分配时要考虑小组成员之间方便结对子,达到优生带动学困生的目的。小组成员的座位排列方式可以用“围坐式”或者“面对面”,其中“优生”、“中等生”、“学困生”要间隔分布,避免出现只有优等生和中等生讨论,学困生参与不了的局面。
2.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做到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激励性的组名。在小组合作之前要挑选语言表达能力能力较好的同学加以适当培训后担任小组长,让小组长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领导小组成为学习共同体。对于讨论难度比较大的内容,教师也不应该着急给出答案,应该给与积极的提示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在对课堂时间的把控上,相对于传统课堂应该更为灵活,在对上海市东中学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教学不像传统的课堂老师再一节课一定要完成一定的教学进度,教学的进度应该以学生的讨论进度为依据,教师进行适當控制,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强制结束讨论。
3.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1)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并修改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评价机制,小组成员能够更好地了解,更好地团结一致,思维比较活跃灵活的同学可以带动思维惰性稍大的同学。(2)教师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虽然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教师依旧是课堂的驱动者、组织者,教师的评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时刻关注着他们,学生会有一种紧迫感。(3)班级评价。班级应该以一周为周期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机制可以促使同学们认真养成倾听别人 讨论成果的习惯,学会从别组学习。目前我所在的班级共分为9个小组,每周评价出前三名的优秀小组,并给出适当的奖励。
4.要对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
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提高学生参与度。必修一对于较概念性知识由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分别总结、由教师进行小组总结的评价;对于需要演示的内容,可以挑选出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发一个小的地球仪,在地球上用不同的彩色纸条做成起个气压带,并用汉字表明,在用记号笔在气压带之间标出风带的位置、方向、名称。 而对于较难的教学内容,如地球的公转、洋流可以采取多媒体的三维演示,由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教师抛出问题,由各个小组合作解决,教师随机抽查任一小组的任一成员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以确定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参与。
对于人文地理的部分,几个小组轮流当第一组,由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针对下面的学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把这些问题抛给下一小组,由下一小组进行讨论解决,以此类推。必修二、三的学习一般放在高一下或者高二上学期进行,这个时候同学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形成了地理学科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明确了地理学科学习的学习目标,接触地理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学生的地理素养会逐渐深厚,并且有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储备,这个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比较具有科学性,并且这种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学生之间互动力度更大,参与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比较高。
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学生是小组合作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起到“导师”的作用,要帮助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与目标。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之前,要分学科对教师关于学案编写、提问艺术进行培训;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家校通”等方式提醒家长监督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学校的软硬件支持也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教基[2001]17号文件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6
[3]王攀峰,张天宝.小组合作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育学术月刊,2008.9,15页
[4]缪薛云.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合作[J]教师月刊,2013年3月VOL.3,45:43—45
[5][美]R..E斯莱文.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山东教育科技[J]199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