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昌成
【摘要】在中职学校,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本文利用“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施,探索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 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18-02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管理信息与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公共课,它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此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计算机教学一直延续“讲解—演示—上机练习”的模式。学生并没有很好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情境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1]其核心概念认为教与学有需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情境进行,例如家庭、学校、社会,使教学的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各种环境联系,并在这些环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强调练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投入和自发的学习者。[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包含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学生在学了新知识点后,经常会忘了旧知识点。我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已有11年,在近3年,我尝试把情境教学法应用到授课中,创设与知识点相应的真实或仿真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对知识和技能的直接经验,长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会得到很大的调动,由于所学知识点大多数是跟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相联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会很深刻,以致在实习后可以直接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
二、实施过程
在中職教育中,强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最好融入职业情境,让学生有如身临工作环境之感。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中职学生的特点,情境教学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实施。
(一)创设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因此,第一步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与内容相适应而又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
根据我校学生(以药品营销专业学生为例)的就业特点,对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围绕岗位的工作过程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本着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成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学习情境。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四个模块的情境设计
序号 学习情境 知识点 任务
1 某医药公司的文件资料管理 Windows 部分 任务: 不同文件分类归档
2 制作某医药公司的宣传手册 Word 部分 任务1:对文档进行编辑排版
任务2:表格制作、添加页眉页脚、页码、 边框底纹
任务3:封面制作、目录生成、图文混排
3 医药公司某医药产品的年度业绩报告与分析 Excel 部分 任务1:产品销售业绩统计表
任务2:产品销售的业绩图表
任务3:筛选与汇总
4 医药公司某新产品发布会的宣传幻灯片 PowerPoint 部分 任务1:制作讲演稿
任务2:添加放映效果
在操作类知识点中,学习情境通常可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学习工作任务。比如:在学习Excel部分知识时,设计情境为“医药公司某医药产品的年度业绩报告与分析”,根据所涉及的知识点划分若干相应的子任务,学生在完成一个与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工作任务”后会变得更加专心和用心。教师可把教室情境化成公司的办公室,让学生扮演成公司负责产品销售的职员,并划分学习小组,一个小组就是公司的一个项目组,由组长统筹安排组员的具体工作,共同完成“公司”任务。每个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从中了解相应任务要求。由于这些任务跟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升,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学生先探索,教师后施教
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关于此任务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加上学时数、上机条件等等因素得不到满足,学生仅靠在课内完成任务还是有很大的困难。情境教学主张“在学生能力不足时提供支援与提示,在关键时刻能为学生提供从旁教练式的训练,直至学生掌握足够技能时,教师的支援才逐渐减退。教师提供的援助必须于情境为中心,让学生在解难时能运用和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3]
在教师演示之前先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先自行探索,遇到困难先尝试自己解决,在自身能力确实解决不了的前提下,可以寻求小组共同解决,最后一步才求助于教师。在求助于教师时,教师只是从旁提供教练式的援助。出发点是尽量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启发,最大化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在施教时,教师可把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操作一遍,并作适当讲解,指出哪些知识点必须要按任务单来做,哪些地方可以自主创新完成。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比如:在完成“对文档进行编辑排版”任务时,教师把排版的操作过程完整得演示一遍,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方法,如字符格式化、段落格式化、边框和底纹等操作方法,并把排版结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任务执行过程和结果有一个大概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照搬照套,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适当点拨其它操作技巧,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三)學生模仿与创新
第三步就是“学和做”。学生在看完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和最终作品后,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工作”欲望,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把操作任务圆满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参考工作单的操作步骤,自主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模仿任务完成的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答疑,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要求同学们在高度模仿的前提下,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越多,分值就越高。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
(四)成果展示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现实“零距离”就业。这就要求学生在实习后能迅速上岗上线。中职学生(特别是药品营销专业)在实习后不但要敢开口,而且要善于开口。为此,在小组完成了任务后,教师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扮演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4]
比如在学习了演示文稿的相关内容之后,情境设计为“医药公司某新产品发布会的宣传幻灯片”,安排一次使用PPT的产品推广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在组内介绍、展示一款新品,然后每组推荐出优秀选手并共同完善PPT 的制作,在全班展示成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行为礼仪,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敬业理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气氛活跃,现场感强,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五)综合评价
最后一个阶段是综合评价。即每个小组在完成展示后,其它小组及任课教师根据之前制定的评价标准(详见图1)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在最后的点评时应指出每个小组的不足及亮点。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的这种横向、纵向对比,使学生能有反省及表扬的机会。这将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三、结论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真”本领,进而利用这些“真”本领来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朱云芳.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华章,2010(17):74
[2]罗建华,廖雄英.情境式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与电信,2009(10):66
[3]衣马木艾山·阿布都力克木,姜锐.基于Web的少数民族情境化双语学习平台模型的研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4(2):51
[4]王竝,陈园园.情境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