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文
李贽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大声疾呼要恪守童心之坚贞,是因为当时的正统文人(即本文中的学者、学人)主张模拟秦汉唐宋,言必称古圣先贤,而失去了人们内心的最初一念之本。他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必须把你们的“闻见”“道理”,同圣人之至文辨析清楚。
先辨析童心为什么每况愈下乃至遽然丢失。这里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主张拟古的文人的闻见进入了纯真的童心,使童心失去了一部分;其次是他们的所谓道理跟着侵蚀了童心,使童心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再次是他们的道理闻见日多日广,使童心被蚕食,彻底地丢尽了!其标志就是好扬名而掩丑,这都是你们害的啊!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本来“闻见道理”是多读书识义理才会得到的,而且“闻见道理”又是有助于护养童心而“使之勿失焉平”的,那么,怎么又提出童心又被障于多读书识义理呢?一一因此,第二段一开始就明确地分成两种人各有所属:前者属于古之圣人,后者属于当时的所谓正统文人。这样,这说明李贽并没有排斥古之圣人的“闻见道理”,又说明他只是痛恨时人只知模仿秦汉唐宋,却失去了内在的诚心,进而抵消了圣人的著书立言。这种时弊他是必须全力针砭的!
于是,他详细揭示了童心一旦被“学者”“学人”堵住以后的情况。第一步是说明表面现象——发而为言语,则言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事无基础;写而为文辞,则辞不达意。第二步是说明由此影响了文风一一不是内心宽容彰显真善美,不是笃定质朴生光辉,根本没有一句包含德性的言语了。第三步是由表及里地说明不以童心为人心,就是以学者学人的闻见道理为人心,那么,言闻见道理之言,言虽精巧,于我又有什么干系呢!第四步是由浅入深地说明所言既然不出自童心童目,既然出于学者学人所主张模拟的秦汉唐宋诸家乃至古圣先贤,那么,实质上已经用他们纂改过的前人的闻见道理填塞了人们的童心,而没有了童心,也就没有了真言、真事、真文,乃至真人。因而,第五步就抨击了当时虚伪的舆论:以假言、假事、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都假,随声附和,毫无己见,一片阿谀曲从之声,毫无独立思考之风气了!
当然,文章最后指出天下之至文尽管被假人所湮灭、所歪曲,但童心是消灭不了的,童心是恒存的,因而,那些“闻见道理”总归是不能立、不能行的,用童心写成的文章,用童心渗透的文化、文风,一定穿越于时空而长存。
综上所述,李贽的童心说经过批判,也是可以为今天提倡的独立思考、兼容并包的思想的培养服务的。我们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势利所驱,而要在独立思考中增长自己的底气,看远奋斗的目标,感悟自身的渺小,亲和集体的感召。真正的独立思考一定是能够兼容并包的,其源盖出于纯真的童心。这也是《童心说》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