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
【摘要】本文从中职学校英语教师出发,简单阐述了如何利用心理学效应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心理效应 中职英语课堂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我们更应该掌握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本文以中职英语课堂为依托,探索了几个心理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并以此来提升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利用首因效应,赢得学生的接纳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你走进课堂的那一刻给学生留下的是邋遢、不负责任、瞧不起人等诸如此类的印象,就会给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掷下绊脚石。
作为中职英语教师,我们同样要赢得学生的接纳,每次走进一个新的班级,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的最佳状态展现给学生,着装整洁、精神饱满、面带笑容,并真诚地流露出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喜爱之情。
二、普雷马克原理,抑制课堂不良行为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除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更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每个中职教师肯定都有过维持课堂秩序的痛苦经历,试想如果连基本的正常教学秩序都不能保障,何谈教学效率?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无法管教,每个班级总是有那么几个特别的“调皮学生”让人苦恼不堪,俗活说“擒贼先擒王”,如果能“制服”这些学生,正常的课堂秩序就可以保证了。
普雷马克原理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简单来说就是先让学生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三、系列位置效应,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根据系列位置曲线的U型原理:在首位呈现的内容更容易被记住,中间的容易被忘记。研究结果表明,大脑对信息的保持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是高效期,中介是低沉期,结尾是高效期。一节40分钟的课,它的高效期绝对低于两个20分钟(共计40分钟)的课,这就提示我们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适当短时间的休息一下,比如唱个英文歌、讲个笑话、玩一个简单的游戏等,都能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吸收消化学习到的知识。
2.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充分利用高效期。第一个高效期是在每节课的开始,要利用复习旧的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入课堂,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入新课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一定要避免把这段时间浪费在点名、整顿纪律或收发作业等与本节课无关的活动上。第二个高效期是在整节课即将结束时,这时一定要对新知识进行总结,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记得更牢,而且是促进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而在低沉期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加工和重组。
四、遗忘曲线,巩固教学效果
1.当天要求学生完成书面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利用第二天晨读时间朗读英语单词及课文。再过一周后重新复习这些知识。对于每个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做到及时复习,对知识的学习不能从零开始。
五、避免超限效应,保持学习兴趣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听了牧师的演讲,从起初准备捐钱到不但没有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在教育中,对学生的批评表扬都不能过多,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课堂上或听讲座时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听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时,你可能期望主讲人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而不是六个更不是十个,如果你听到他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七点要讲”,顿时你就会失去听下去的兴趣。同样,如果一节课我们教授学生10个单词,他们会努力去掌握,如果是30个单词,学生恐怕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所以第一,每节课的内容不能太多,要适量;第二,按时下课,拖堂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第三,布置作业不能太多,如果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不仅达不到高效,而且会适得其反。
六、互悦机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时刻在向学生“兜售”自己的知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就是一种说服,说服他们课堂要听讲,说服他们要按时完成作业、说服他们不能违反课堂纪律等。只是向他们提出良好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否则,你的意图就会遭遇失败。”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中如果学生不喜欢你,你也讨厌学生,那教学就无任何效率可言。
要相信“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这个互悦机制对学生而言 ,如果喜欢一位老师,老师也喜欢他,他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和知识;对教师而言,我们应当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避免相互讨厌的恶性循环,努力去喜欢一个学生,他也一定会喜欢你所教授的知识。整个班级如果都在这种互悦机制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随之产生,课堂教学的高效也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