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静雯 周瑶
【摘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为学习者创造提供了自主建构、交互合作、学以致用的机会,是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传统课堂的教学现状及构建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出发,论述构建第二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从而得出构建科学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第二课堂 建构主义 动机 激励
一、传统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构建第二课堂必要性
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1.课堂活动依赖教科书;
2.教师在课堂上强调语言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3.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吸收知识;
4.评估手段上教学与考试分离,学生把分数高低看成学习是否有效的依据。
另外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通常具有后滞性,因此难以满足学生在语言输入及输出上的需求,而构建科学、系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就能为学生增加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机会。第二课堂可以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着手,在传统教学之外根据学习者各自的特点,开展能够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活动,为他们创造更丰富的学习机会。
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独立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传统课堂上的学习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方法不当等问题,但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活动组织能力突出、自主创新性强、思维较灵活等优势,加强对第二课堂的建设。近年来,各高校正努力构建科学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如何实现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第二课堂,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第二课堂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除了需要明确的组织机构、指导监督、多样的活动形式外,还离不开灵活、科学的激励机制。
二、构建第二课堂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后由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发展分为不同的流派。现代的视角看建构主义,它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学习理论,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哲学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课堂观。该理论强调知识应用的情境性,即知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景,人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仅靠已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重建。皮亚杰创立的建构主义学说就十分重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他认为学生应是主动建构者。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有意义的过程,并且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检验和调整认识内容,而教材并不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既然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上通过创设情境搞多样化课堂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其迁移新知识、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需求,并驱动其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产生构建新理解的欲望。这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要求,第二课堂也应如此。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上述理论,结合独立院校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我们在第二课堂的激励策略方面进行探索。
三、建立有效的第二课堂激励机制
研究表明,学习者受激励(motivate)后,所发挥的潜能可达受激励前的三到四倍。因此在开展英语第二堂课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习目标、学习语言本身的意义等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根据建构主义的师生观,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动机的激发者,还应该是营造氛围和提供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设计者、以及评价的指导者。而学生则是在此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者、探究发现者、团体合作者、积极参与者、及自我评价者。基于以上观点,第二课堂模式的构建可采用以下几个激励策略:
1.兴趣激励。兴趣是学生求知探索的内在驱动力。而对于第二课堂而言,兴趣激励就是针对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愿地、积极地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并在其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锻炼语言能力。第二课堂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非智力因素会造成语言输入、输出机会的不平等。就参与活动的学生群体而言,通常是有特长、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乐于参与,而无特长、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参与较少。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参与度,兴趣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具体的做法,首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英语层次的学生,设计跟专业和英语水平相符的活动,并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其次要多给学生创造团队合作机会,比如通过举办英文戏剧、配音等比赛,让一些刚开始信心不足的学生也能参与团队合作,并发现其中的乐趣。另外,任课教师应跟学生说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的,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大学四年的锻炼,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参与活动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才能确保《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保证大学英语四年的学习四年不间断要求的实现。
2.评价激励。利用评价这一武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科学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应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挂钩,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动机,确保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持续发展。本着开展第二课堂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目标,应对每个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给予评价。
(1)评价的内容要全面。第二课堂教学评价应既评价其知识技能,又评价其学习态度、动机、兴趣、策略、参与意识等不易量化的方面。也许学生第一次参与活动的学生也许表现不佳,但其勇于尝试;也许学生抱着常试新鲜的心理参加活动,但其态度积极。所以第二课堂评价应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评价语言要得当。言过其实或千篇一律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勉强应付,起不到激励作用。教师评价应侧重于评价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将鼓励性的语言与描述性的语言相结合对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能力及表现进行表述。
(3)评价的方法要多样。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法。学生自评,就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学习目标,对自己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及收获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可通团队之间互评、班级互评,促进人人参与,调动积极性。
3.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在开展第二课堂时增强师生感情联系与沟通,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参与第二课堂需要得到支持、帮助、鼓励、理解、尊重和赞许,他们希望证实自己的能力、表现自我潜能、体验成功、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情感的满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效果。
学生只要积极参与了第二课堂活动,就会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在活动中失利的学生,更需要对他们使用激励性语言,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再鼓励和引导其更积极地思考,解决英语学习问题,而不仅仅是关注表现优异的学生。毕竟,表现优异的学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会因为长期得不到肯定和鼓励而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热情,进而丧失兴趣和动力,难以再产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动机。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内、外对于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进行以语言上的表扬、精神上的鼓舞,以实现情感激励。
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并将既得知识应用于情境中加以巩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要取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有效的激励策略。教师则在第二课堂模式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积极参与对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第二课堂中的有效激励策略,使英语课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天堂,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相春艳,焦阳.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本论文系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JGLX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