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列为指定内容,但这些指定内容远非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它还包括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已经进入各省通编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包括学科教学、班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
从上述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的重要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能否融合在一起实施呢?
笔者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两大方式,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上作尝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对话中接受教育的本质功能,另一方面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实施途径,完善与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促进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一是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三是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然而,从当前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来看,探索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前两者,而对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却很少探索。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自我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从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学的角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从自信心的培养、逆反心理的形成机制、厌学情绪产生的根源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开发出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采用自我观察、调查问卷、心理测验和心理实验等方法,把自我与他人、社会结合起来,了解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化规律,体验心理自我完善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法。
怎样能更好地实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发出来的,适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主题,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须遵循“源于生活”的原则,学生确立的课题应来源于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笔者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尝试采用讲故事、播放录像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自卑”这一话题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自卑有哪些表现,自卑产生的原因,克服自卑的方法等。问题提出以后讨论该如何解决。以往的探究性学习大家经常采用的是文献、上网、实验等方法,但往往因为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时间少、可利用资源不足等原因,很难完成任务。其实,类似的心理问题,是学生解决与自我关系的问题,于是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行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利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收集资料,通过观察、调查身边的伙伴,对自我的反思,上网、看电视询问父母等各种途径了解关于“自卑”的相关问题。在总结与交流活动上,学生把在生活中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讲故事、小品表演等形式展现出来。
“走出自卑,树立自信”这一从心理健康活动中开发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了反思与调控。学生在一次次反思调控中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构建,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自我教育原理。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教育的专职教师,笔者在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参加自主探究活动后,自信心等心理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而这些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教师在指导活动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深入挖掘各项实践活动背后的内在教育意义,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过程中,可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心理素质:
1.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其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展现自我,可以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如果指导教师对学生要完成的如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任务由易到难地加以组织,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就能使学生不断获得阶段性成功,强化其成功体验。成功体验的不断累积,将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对自我作出更多的积极评价,树立自信心。
2.创设挫折情境,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挫折。尤其在实践活动的最初阶段,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更容易遇到困难。学生遇挫时,容易情绪烦躁,缺乏耐心,想退缩。此时,指导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关心和指导,引导其对挫折认真分析,肯定其努力,帮助其正确归因,有意识地培养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随着学生战胜挫折的次数增多,其抗挫折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了机会,其生成性的课程特性决定了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望不断被激发。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被激发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把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迁移到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成绩。
4.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目标中,提出“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指导教师除了关注研究课题的直接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应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协调关系。在课程实施中,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指导老师应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作者单位:广东省增城市荔城街第二中学,广州,511300)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