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茜+林军
〔摘要〕创生教育是指教师将知识、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与智慧和人格的创生过程相融合,在让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得到创生的同时,自身的智慧和人格也得到升华,从而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创互生,形成和谐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本文立足于创生教育理念,追溯了创生理念的产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生理念进行诠释,并重点阐述了对高中阶段的校本心理课程创生的理解。
〔关键词〕创生教育;课程创生;校本心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7-0007-03
一、创生教育
创生是创造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也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状况,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孕育、创始、生成的过程,包括从无到有,由单一到综合的生成、发展,由弱到强的生长等涵义。
创生教育是指教师将知识、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与智慧和人格的创生过程相融合,让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得到创生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智慧和人格也得到升华,从而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创互生,形成和谐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课程实施创生取向的发展脉络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追求课程实施中的创生性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由人本思潮的促进,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课程实施观衍生出解放主体和发展个性的课程实施理念,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逐渐明朗。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学者辛德等人在富兰的研究基础上,回顾了九项主要的课程实施研究,归纳出三种课程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由此提出“创生取向”这一概念。
目前,创生取向普遍被认定为新型的、民主的课程实施取向。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课程创生将教师和学生视为课程开发与创造的主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地位,并能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二,课程创生特别注重实施过程的情境性,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其三,课程创生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深度体验及合作创造,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课程实施创生取向的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既包括智力的发展,同时还包括伦理、审美、道德的发展;主张人本主义课程,推行课程的个别化;反对强制性权威,推崇良好的教学气氛;强调教材组织的学科综合性,课程要素的整体性,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性。人本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的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的实现,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基本目标。人本主义课程包含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设置的三类并行课程(学术性、人际关系及自我实现),能促进学生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的统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提倡“合成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具体由参与、整合、关系、自我和目的五个要素构成。
参与即学生与教师协商、合作,共同参与制定计划;整合即教材体现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相互贯通;关系即教材与学生生活的个体经验相关联;自我即学生自我是构成教与学的法定对象;目的即促进人的个性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创生教育的相关理念在本质上是与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相融通的,基于此,创生课程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对课程的定义。
四、创生理念下的校本心理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门学科 ,又是一项服务工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表述为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起正式在我国开展。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未来趋势良好。然而面对21世纪教育和发展的更高需要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还显得比较落后,地区差异较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有:其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辅导课,采用统编教材或自编教材;其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其三,建立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帮助的学生直接服务;其四,其他专门途径,如设立“悄悄话信箱”,开办“热线电话”、“心理刊物”等。非专门途径有:其一,学科渗透,发动科任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资源,寻找结合点,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二,活动渗透,在开展(学校或班级)活动时,如旅游、远足、野营训练、体育竞技、文化娱乐活动时,适当开展心理教育。其三,自我教育,即学生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的过程。
创生校本心理课程的设计与构建,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本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的专业素养、信念和态度来主动建构课程,在校本课程决策、课程开发等方面都要创造性地开发出多样化、特色化的校本心理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对话,达到信息的传递、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和经验的共享,最终实现师生智慧和人格的共创互生。
(一)创生理念下的校本心理课程目标
基于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明确要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创生心理校本课堂设置着眼于高中生自我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创生,最终达到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创生。
(二)创生理念下的校本心理课程内容
从教育内容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两大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了解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认识心理不适应状态或心理异常现象并能探求应对策略,初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促进学生在智力和人格两方面得到主动、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部分内容,反映了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要求。
在创生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选择与高中生紧密相关的主题,设计相关专题,由浅入深进行阐述,在各专题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团体辅导活动。专题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范围:高中生特殊心理、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情绪辅导、学习辅导、人际交往与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系列可包括人际交往等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系统的讲解、训练、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每个专题后可增加类似“小贴士”的栏目,内容上兼顾实用性和趣味性,可以使用通俗而深刻的故事,或选用简单实用的心理测验,便于学生自测和教师施测。在编排上多采用教学详案形式的心理测验。
(三)创生理念下的校本心理课程实施
就教育形式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因此创生心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多样,包括开设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个别辅导。小组团体辅导和网络辅导等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技巧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相融合,注重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教育,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心理氛围。
在创生心理校本课程中,专题性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间一般为1~2课时,学生团体辅导活动内容则需要8~10课时。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课又称“心理辅导活动课”“班级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是以班级团体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以发展和预防为主要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通常围绕中小学生所共同关心的主题,例如学习辅导、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等。在团体活动过程中,由师生互动所形成的团体动力,能够增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加深对环境的认识。
(四)创生理念下的校本心理课程评价建议
创生校本心理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因此对创生校本心理课程的评价也应与其他学科课程评价相区别。它的评价不是依据教师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注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创生校本心理课程的评价,重点在于课程教学活动是否改善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是否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决心,是否提高了学生行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一般而言,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可以包括:学生对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以及学生情感和能力的表现。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度第十期课题“‘共创互生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编号 2013JK10-Z047。
参考文献:
[1][加] 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 教育研究,2005.
[3][英] 怀特海著,徐汝舟译. 教育的目的[M]. 北京:三联书店,2002.
[4]赵庆来.教学中教师课程创生的途径和原则[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5]沈建明.走向自觉的课程创生——教师课程创生素质的提升与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的创设[J] .教育发展研究,2011, 12:27-30.
[6]创生型课堂的变革取向与实践探索[J]. 课程·教材·教法,2012,32(8):20-27.
[7]于艳玲.吴传刚.赵文俊.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01):141-143.
[8]韦冬余.课程实施的理想与未来 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本质与涵义[J].教育科学论坛,2009,(11).
[9]许锋华,岳伟.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10]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程的影响[J].课程· 教材·教法,2005,(3).
[11]李西顺.“课程创生取向”刍议[J].教育导刊,2011,6.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扬州,225009)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