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系中三角尺滑动”的教学与反思

2015-05-13 07:09江苏省泗洪县第三中学刘俭红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三角尺原点象限

☉江苏省泗洪县第三中学 刘俭红

“坐标系中三角尺滑动”的教学与反思

☉江苏省泗洪县第三中学 刘俭红

在最近一次中考复习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执教了一节“坐标系中三角尺滑动”的教学研讨课,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本文呈现这次活动的教学流程和预设意图,与更多同行研讨交流.

一、课例教学流程

活动一:三角尺摆放到坐标系.

操作与思考:将一条直角边落在坐标轴上,且使其中一个顶点与原点重合,求落在第一象限内的那个顶点的坐标.

预设意图:通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摆放特殊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复习坐标系下特殊点的坐标的求法;由于问题答案开放,如图1、图2,可以让不同小组汇报他们的摆放方式和解法,达到学生全员参与的效果.

图1

图2

活动二:换个方式再摆放.

操作与思考:将斜边落在坐标轴上,且使其中一个顶点与原点重合,求落在第一象限内的那个顶点的坐标.

预设意图:摆放方式不唯一,如图3,斜边落在坐标轴上后,求第一象限内的顶点的坐标则需要向坐标轴引垂线段(CG⊥AB于点G),构造Rt△BCG求解,比前一种摆放式要增加了解题层次,引导学生复习“射影定理”及其性质,并灵活写出点的坐标,为后续变式研究打下基础.

图3

活动三:滑动三角尺.

操作与思考:将含30°的直角三角尺(△ABC)放在如图4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点B(0,4),∠BAC=30°,将△ABC中的点B沿y轴向下运动,点A沿x轴的正半轴运动.

(1)当点B运动到原点O时,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_____,_____);

(2)当点B向下运动1个单位时,求出此时点C到原点O的距离;

图4

(3)当点B向下运动到达点D(0,-4)时,求点C走过的路径长.

预设意图:前两问属于预热阶段,第(1)问与上一个操作活动相呼应,学生应该很快能写出点C的坐标(1,;第(2)问,让学生体验向下平移一个特殊单位后,图形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图5),而这种位置也是一个特殊的位置状态(BC⊥y轴,AC⊥x轴),此时点C距离原点也获得了最大值;第(3)问要确定点C的运动起点、终点、运动路径,可以通过观察、想象、作图来判断.从前两问可以发现两种不同位置状态下点C的坐标分别为(1,,(2,2),这时就能有个直觉,貌似在一条直线上,沿这个方向继续验证、思考就能获得突破.

图5

下面预设几种不同的探究思路:思路一:基于“四点共圆”角度,如图6,由于Rt△AOB与Rt△ACB是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以AB为直径的圆满足点A、O、B、C四点共圆,连接OC,根据圆周角性质可知∠BOC=∠BAC=30°,即OC与y轴的夹角恒等于30°.于是可以判定点C走过的路径应该是一条线段!接下来再判断点C,再结合第(2)问中点C到原点的距离,发现这是在第一象限内点C到原点的最大距离4;相应地,当点C落在第三象限时,也有一个最大距离4,所以点C走过的路径长为4+4=8.

图6

图7

思路三:基于“直线斜率”角度,仍然利用图7,从直线OC的斜率角度思考也可获得解释.

完成上述思路突破之后,可链接一道结构相同的考题,如2015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调研试卷中填空题第16题:

图8

如图8,将含30°的直角三角尺放在如图8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点A(0,4),点B在原点,∠C=90°,∠ABC= 30°,D点与A点关于原点对称,A点向D点运动,到达D点后停止.B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运动.当点A到达点D时,点C走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_.

活动四:换另一种三角尺再研究.

刚才研究了含30°的三角尺在坐标系中的摆放与滑动,我们知道还有另一个含45°的三角尺,下面来研究它在坐标系中的摆放与滑动问题.

图9

操作与思考:将含45°的直角三角尺(△ABC)放在如图9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点B(0,4),∠BAC= 45°,将△ABC中的点B沿y轴向下运动到(0,-4)为止,同时,点A沿x轴的正半轴运动.

(1)当点B运动到原点时,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_____,_____);

(2)在运动过程中,求第一象限内的点C到原点的最大距离;

(3)当点A运动到点(2,0)时,求此时点B的坐标.

预设意图:前两问与之前的操作活动类似,解答思路容易发现.第(3)问需要分类讨论,学生可能容易漏解,这时可启发他们构造出图10的两种情况,就容易发现Rt△AOB或Rt△AOB′是含3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从而问题获解.事实上,如果课堂时间充足,还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比如此时能否求出点C的坐标?

二、教学立意与教后反思

上面我们就各个教学环节给出了相应的教学预设,重点从操作的角度进行了介绍,以下再从整节课的教学立意和教后反思的角度进一步做出阐释.

1.追求简约的复习课教学取向

受到应试复习的影响,当前中考复习课整体以大量例习题堆砌为主,过分追求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方法的例习题全方面、多角度覆盖,从而使得课堂容量偏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接受或完全消化,在很多复习课堂上,常常见到的是教师或少数优秀学生轮番讲解、展示,而大多数学生常常对有些较难的例题还没有真正读懂题意,就被牵引着看、听解法,使得“探索未知世界”式的数学学习又成为了“参观式学习”.这也是我们预设上述课例的一个教学立意,即追求简约的复习课堂教学取向,使得更多的学生从较低的台阶出发,拾级而上,同时又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不同的高度或知识理解的深度.

2.从开放题到开放的数学教学

所谓“开放题”,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开放题”相对应的那种“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题方法的传统问题(封闭题)”.在“百度百科”上检索“开放”一词,有如下丰富的解释:比如释放;敞开、允许入内;张开、舒展;使关闭着的打开;发射;解除封锁、禁令、限制;思想开通、解放等.上文课例中的前两个数学活动都是开放题,而通过这些开放题设计的真正意图是追求开放的数学教学,使得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问题解决和研究的主人,让他们参与问题的探索、生成、生长、拓展等,并由此展开对话、追问,从而也就追求了开放的数学教学.

1.刘东升,符永平.从“封闭”走向“开放”——2013年中考命题的“另类解析”与教学导向[J].中学数学(下),2013(10).

2.郑毓信.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3).

3.郑毓信.再论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6).

4.郑毓信.“开放的数学教学”新探[J].中学数学月刊,2007(7).

5.【日】佐滕学.21世纪学校改革的方向[J].人民教育,2014(1).

6.王光明,廖晶.“探索世界”范式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ICME12获奖报告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猜你喜欢
三角尺原点象限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三角尺中的奥秘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三角尺上为何留孔
三角尺上为何留孔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神奇的三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