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大”和“小”

2015-05-12 20:01王玲湘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指向视野内涵

王玲湘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理念之一。语文素养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多面复合体: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熏陶、审美情趣、道德修养、价值引领,等等。

语文教育究竟是什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厘清语文教育的使命?

在我看来,语文知识与能力固然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意,但只限于此的语文教育是单薄和不完整的。语文教育还要有广度和深度。广度就是语文的外沿与生活相等,深度就是向上指向的文化教养、社会公德、审美情趣、人格修养等。有了这些,语文教育就是指向一个立体的、完整的“人”的教育。

从指向“人”的教育来看语文教育,语文教育既要有“小”语文的内涵,又要有“大”语文的视野。

“小”语文的内涵,是指语文教学的学科特性:扎扎实实地夯实语文的知识和能力—— 一手端端正正的汉字、一副表达清晰的口才、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基础,什么时候都不能丢。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是先听说后读写,根据年龄特征及学段目标,各学段又可有所侧重,如低段“重识写、重朗读、重积累”,中段“重阅读、重积累、重表达”,高段“重积累、重领悟、重运用”,螺旋上升,综合达成。

“大”语文的视野,指向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高度。人,要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大写的人,他的灵魂是富有活力的。一个民族的母语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河床。儿童生命浸润在怎样的母语学习中,终究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育,应眼里有儿童,心中为儿童,目标是儿童,要在以发展儿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上,指向审美情趣、文化教育、思想品质等的同生共长。

“大”语文的视野,伸向儿童生活的广度。与文本相遇之初,唤醒体验,引入生活;与文本相遇之中,融入生活,情境体验,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积淀在内心的一种情感品质、精神气质;与文本相遇之后,深入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实践的广阔土壤。

只有“小”语文的内涵,没有“大”语文的视野,语文教育是狭隘的;只有“大”语文的视野,没有“小”语文的内涵,语文教育是泛化的。

实现语文教育的“大”与“小”,语文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做一个阅读者。阅读经典,丰富底蕴;阅读社会,积淀感悟;阅读自然,探索发现;阅读儿童,深入了解;阅读自我,不断修炼。

实现语文教育的“大”与“小”,语文教师不仅要目中有人,还要有一个一个具体的儿童,让“儿童站在语文教育的正中央”。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儿童个性、提高儿童参与意识,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丰富和被激发的学习环境,支持他们创造,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实现语文教育的“大”与“小”,在语文课堂这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各生态因子应占有各自的位置,彼此自由、平等、合作。在充满生机与智慧的教学情境中,对知识和生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构建情境体验、互动合作、意义生成、充满生气的课堂!

“大”与“小”,是在学科与教育间寻找儿童成长的契合点与生长点,还儿童一个完整的生活与成长的土壤!

猜你喜欢
指向视野内涵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居· 视野
挖掘习题的内涵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视野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