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中彦 陶咏梅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之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为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文章阐述了以职业规划大赛为依托,通过完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将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职业规划大赛 个体化辅导 认知—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78
Take "Career Planning Competition" as the Basi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apabilities
JIAO Zhongyan, TAO Yongmei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community college graduate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How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make it better and faster to adapt to social competi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petition as the basis to career planning, career planning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mode, the combin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eaching, effectively raising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career planning and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competition; individual counseling; cognitive - education model
1 大學生职业规划的不足之处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笔者选取我校11个二级学院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根据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在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1 存在从众心理
职业规划从众心理表现在盲目考证和盲目兼职。调查显示,有59.1%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为了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提高将来的就业力,他们选择考证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有不少的学生整天忙着上各种各样的考证培训班,甚至不惜为此耽误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本末倒置。但对于自己考证的目的,很多同学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也有一些考证党,证书种类很多,却没有明确的方向感。由此看出部分学生并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对大学生活的一个合理安排。
同时,鉴于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意识的提高,为了增加社会经验,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做兼职,尤其体现在高年级同学身上。调查发现,71%的学生的兼职工作都是家教、托管、促销员、饭店钟点工等等。这些工作虽然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但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社会经验“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1.2 缺乏科学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了解。调查显示,有47.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能力,有18.6%的学生表示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有过半数的学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只凭着自己的一厢情愿来规划自己的所谓职业生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职业规划必定不够科学合理。众所周知,在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前,我们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科学了解,才能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了解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在职业规划时,缺乏对自我认知的科学评定,就会变成眼高手低或者盲目自卑,最终导致失败。
1.3 职业价值观偏颇及对外部职业环境认识不足
问卷显示,在就业观念上,绝大部分的学生非常注重工作待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对职业期望也普遍过高。90.4%的学生在理性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有较清晰的认识,但78%的学生在情感上更加倾向于舒适优越的工作,不愿意去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媒体上经常报道的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成为人们广泛谈论的话题,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无法有一个冷静客观的认知。在对外部职业环境的认识方面,高达76.2%的学生表示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对工作环境的了解仅仅来自于网络和专业课老师;57%的学生认为实习是大四下学期才考虑的事情;只有不到20%的学生意识到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地通过访问学长学姐、职业生涯访谈、公司实习等比较专业的途径去探索外部职业世界。
2 问题原因及分析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上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相关。
比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表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引导并没有起到有效作用,很多学院的做法是在第一学期就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做一个总体介绍,然后对学生进行一个专业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的灌输,而对职业规划很少提及,在第七学期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一些相关就业指导讲座,更多注重学生求职技巧的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整体性。
同时,在278份有效问卷中,仅有9.7%的学生表示对职业规划大赛有所兴趣,认为比赛对促进个人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具有帮助作用,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大赛的认识并不深刻。另一方面,针对参与比赛的同学的问卷调查显示,职业规划大赛文本的制作及相关测评都是自己参照网上的模板做出的,由此看来现行的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与职业规划大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衔接并不紧密,同时也印证了学校对在校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未做好有效的宣传和引导。
再者,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理论水平不够。目前,我校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任务的绝大部分是辅导员或者党政管理干部,存在专业知识薄弱,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外,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大班上课,重理论,轻个体实际,重普遍,轻特殊,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收效甚微。
3 以竞赛为依托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模式
2009年9月,“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正式启动,大赛以“普及规划知识,提升职业能力,打造优质人生”为宗旨,通过职业規划文本、现场展示、职场模拟、职业生涯访谈等手段真实记录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的过程,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何利用好职业规划大赛这个优质平台,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和个体性,以下将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模式做一些探索。
3.1 低年级学生唤醒自我规划意识
浙江省职业规划大赛的省赛时间为每年的9月份,为扩大大赛的影响力和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可以采用“低年级普及教育,高年级个性化辅导”的战略。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唤醒新生的意识,导入规划理念,强调入学适应和生涯启蒙,在学期末的时候,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为考试方式,要求学生按照职业规划大赛的模块要求为自己制定初步的职业规划,也可作为职业规划大赛院级初赛,在这些文本中挑选出一定比例的可行性强的作品作为候备,在第二学期进行后续深入的个性化辅导,进一步孵化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作品。因为是必修课,做到了低年级同学全覆盖,同时要求必须对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广泛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
3.2 高年级学生“个体化”辅导
针对低年级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课程为主,无法顾及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因此可在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建立个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既可以弥补低年级整体化辅导的漏洞,又具有针对性,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良好教育方式。
“个体化”辅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分为几大类,比如:创业类,考研类,企业类,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类等,实行“导师制”,即从大二开始,每位学生可自主选择一位职业生涯规划导师,贯穿大学后三年。同时要求每位导师专攻一个类别的专业指导,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职业规划大赛作品,纳入考核体系,由此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二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需求为向导解决学生的个别需求。个体辅导主要采取个体咨询的方式。可考虑在学生公寓楼建立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面对面服务,了解学生所处困境,进而提供专业性、针对性强的服务。同时也可通过QQ、微信等,为学生提供个体化服务。
3.3 以赛促教,创建“认知—实践”式教育
不仅仅将职业规划大赛看作是一份规划和方案,是学生纯粹的一次舞台表现,而把它看作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向导。可将职业规划的几大类别实行项目化操作,由学校提供一定经费,利用寒暑假到不同类型的单位走访,了解目标行业的用人需求、工作内容方式、发展路径等,使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外部工作环境,加深学生对目标职业的客观认识,同时对自身初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做出评估、修正。对于在职业生涯规划校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可由学校推荐他们到相应的用人单位实习,在实践中审视任职匹配度,并做出再评估再修正。
“认知—实践”式教育能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其对自我和外部环境做出相对精确科学的认知,极大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4 结语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和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大学生如果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就需要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高校在在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以职业规划大赛为依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导向性,同时充分整合了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强化职业规划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项目(编号:NG14030)
参考文献
[1] 何基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 刘冬.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 刘学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J].高校教育工程,2010(3).
[4] 蒙维洋,李玉清.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
[5] 陈龙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