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权威异化现象与合理性辨析

2015-05-11 12:00王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权威教育教师

摘   要

在当前中小学管理中教师权威的定位是否科学,是保证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针对教师权威在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界定、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界定,着眼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面向学生主体性与创新性的培养改革,分析教师权威的异化现象,进而提出教师权威的角色合理性、定位合理性。

关键词

教师权威  异化  合理性

在基础教育领域,师生双主体性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小学教师,其权威性发挥的程度与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接受度和学习质量。一般认为,教师权威主要指教师作为教育者,通过影响、支配学习者而使其信服甚至依赖的一种力量。在当前中小学管理中教师权威的定位是否科学,是保证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一、教师权威的多重内涵界定

1.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界定

一方面,师生之间具有天然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因此,学生最充分认可的教师权威应体现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与实践管理活动的权利,围绕该权利的教师地位必须得到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道德舆论界的认可。另一方面,社会学意义上的民主平等及其相对性,在教师权威的界定上也必须正视。在人格上,权威拥有一方的教师与权威实施对象的学生是完全民主平等的,而在知识容量、教育技能上,双方的民主平等又具有相对性,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和质疑性,应对教师权威。这种不完全盲从和被动的民主关系,体现了教师权威的影响力是教学双方互相建构、甚至彼此转化的过程。

2.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界定

传统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师权威体现了“教师中心”式的绝对服从。远古时期的《学记》便说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即在教师给天子讲课时可以不受君臣之礼约束,做帝王的必须尊师重道。西方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赫尔巴特也认为,教育权威与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能防止或克服威胁、监督的消极后果。

现代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师权威体现了“学生中心”式的民主主义色彩。如美国现代教育学派、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杜威主张儿童发展中心,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引导兴趣,满足学生需求,而不是直接干预,“教育的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现代教育观并不摒弃而是扩展了教师权威的内涵,强调教师角色实现从外在的控制向内在的促成转变,换言之,压制式的权威要被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权威取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师生关系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鼓励对话交流式的教学安排、案例情境式的师生互动,围绕知识信息和教育课题,师生之间不一定必须有一致性结论,而是代之以沟通性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同样可以参与教学设计、教学进程与教学评价,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代表,逐步得以消解,对话建构意义上的发展意义式权威愈益强化。在这样的内涵界定下,教师权威力量性的赋予要更多让位于责任性的肩负。

二、中小学教师权威异化及分析

着眼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需要,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改革面向学生主体性与创新性的培养,教师权威的作用被质疑,如教师权威难以切实被学生认可、接受,教育效力不佳,其被定位为教师专制、压抑学生个性的不良外在力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或否定。对于教师自身来讲,如何利用教育权威也发生了一些异化,部分教师为避免冠以桎梏学生发展的名号而采取放任型导向管理,必要的引导缺失。也有部分教师过分依赖甚至泛化教师权威,主要体现在教育批评与惩戒权运用到除了学生道德领域以外的认知、情感、个性上来,使教师权威成为支配控制为主的力量,造成了教育权威目的性和手段性的“倒挂”,因此对以上现象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

从教师角色上分析,现代教师的知识传授职能越来越让位于学习促进者、人格感召者、行为引导者,单向传递性逐步减弱,多重激励性逐步增强。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未能清晰定位自身角色及发展要求,有的是能力不足的问题,有的是不适应的问题,有的是主观意愿的问题,加之教育改革与综合评价机制的不完全配套,使得教师发挥教育影响力很容易走传统师道尊严的老路。同时,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从业资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加之教师退出机制的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合理流动性的加强。此外,教师工作的重复性、快节奏性、日常繁琐性,也导致教师无暇静心交流沟通,影响教师合理权威性的构建。

从学生角度上分析,一方面,现代信息社会导致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空前广阔,从单一的课堂变为多元化,这导致教师的既有学术权威性受到挑战。知识生产的加速和总量的扩充,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必定遭到旁落[1]。倘若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教育技能的提高,知识权威形象便不可避免的蜕化脆弱,由此代以原始的压制权威发挥教育功能,便成为天然性选择。另一方面,必须看到随着国家改革的逐步推进深化,社会公众的民主化进程日臻成熟,导致教育环节中学生的民主性、自主性加强,自我意识觉醒力度加大。以往单纯“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乖孩子”的观念也逐步被学生、家长所反思。现代社会的多重物质诱惑、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小学学生的叛逆心理。同时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教育内外的过分呵护氛围,激发学生潜意识的自我中心,也容易助长学生自以为是、难听得外界教诲或负面评价的心态,导致忽视甚至藐视教师权威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社会环境上分析,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一个理性、良性氛围导向下的社会风气才会孕育出科学尊师重教的教育风气。当前教育产业化的负面氛围和舆论导向也在影响社会各界、家长对教师的判断和评价。一些学校迫于生存发展压力,必须积极甚至畸形“迎合”学生,一旦学生对教师有意见,教师应有的教育权威在这种管理面前力量甚微。一些家境殷实的学生倘若在非正常的环境中成长,被熏陶影响的职业观里根本不尊重教师职业,师生关系被简单异化为金钱交换服务关系,非但使教师的教育权威力量发挥不出应有作用,甚至教师的个人尊严也会受到干扰及威胁,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endprint

三、教师权威合理性的积极构建

直面教师权威效能面临挑战的新形势,一方面需要正视可能已经走下神坛的知识权威,必须认识到师生仅仅是在特定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程度知识水准的个体而已;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应该坚守原则,不能放任教师权威合理性的沦陷乃至失效。因此,积极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师权威,是当代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1.教师权威的角色合理性

从师生的教育角色实现角度看,教师权威是合理乃至必须的需求。

一方面,学生作为生理、心理尚待成熟的学习个体,在成长之路上需要持续性的发展资源积累,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技能领域,更体现在思维方式、文化底蕴、生活阅历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具有相对经验优势和能力优势的教师加以指导。学生要获得主流社会认可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最便捷和有效的方法就是服从教师的指导[2]。尤其在心智不健全、自控力较差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角色特征,对教师的尊崇乃至模仿是教师权威的基本存在条件。同时鉴于教师权威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不同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产生个性化的权威力量,学生也更容易从权威拥有者身上感受到自己能够接受、并信任服从的积极向上的辐射影响,也更利于外在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教师权威又是教师角色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当前知识社会、学习型组织变革的时代环境下,教师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以及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都离不开教师权威的合理效用。虽然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再用传统压制式权威要求学生,但教师除应具备岗位性威信之外,还应树立个人的人格性威信,让学生潜移默化、心悦诚服地产生信任与依赖,在教学相长中助推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规划的选择,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保障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教师既不能依靠绝对“严刑厉法”进行管理,也不能放任自流、盲从“虚无民主”式管理。只有建立理想的权威力量,赢取学生的尊重和拥护,保障必要的纪律性维护和教育效率性实现,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民主管理模式。

2.教师权威的定位合理性

权威本质上仍属于权力范畴,权力需要规则的限制才能合理发挥作用,需要防止过度膨胀才能避免教条主义。针对教师权威,既要维护其应有的合理权力,又要遵从必要的边界,因此定位上的合理性成为教师权威一个敏感但重要的问题。

教师权威在合理定位上应体现足够的理性。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权威,往往脱胎于不完善、不成熟的教育技巧或能力,反之则体现出教师充分的知识底蕴和人格胸襟。善用权威,以包容代替苛责、用感染取代压制、用交流上位说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更是一种理性的力量。非理性基础上的权威过多体现于形式、岗位、制度使然的界定,倘若实质性的转化为权威的内化力量,需要理性权威观的树立及践行。

教师权威在合理定位上应体现科学的民主性。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可以在形式上、在时空上相对集聚在教育场所中,但不可以滥用居高临下式的力量。大家普遍认为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相长,需要教师树立科学、民主的权威意识,一方面在阅历、学识领域教师相对优于学生,坦承面对于此也是一种民主真实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彰显教育管理的境界,要做好学生心灵的导师和指引者。无论是法律界定权利,还是科学真理面前的平等探索、质疑、交流,都要求教师的权威意识必须遵从民主性。教师在合理发挥自身相对教学主导地位的同时,善用影响力,不只谋求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活动中的话语权、话语数量,更要探索创造、创新理解交流的师生平台,这一意义上的力量,体现了现代教育主体之间的科学民主性,教学相长的民主色彩便水到渠成。

教师权威在合理定位上应体现适度性。倘若适度性把握失当,要么过当,专制型权威要求学生“唯师必是,唯师必听”,学生以“不违失师道”为准则,自然限制了内在发展;要么过松,形成放任型权威。教育史上不少学派如自然教育论、进步教育论、人本主义学习论等,往往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只是服从乃至服务,教师的功能重在引发而非直接干预。进步教育论代表人物杜威甚至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须充当“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角色,显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只有适度的教师权威才是合理的。

总体而言,探寻并体味中小学教师权威异化现象、辨析定位其合理性,对广大教育管理者具有实践意义上的教育指导价值。师生围绕教育目标展开互动,教师相对于学生,似乎在地位上永远处于天然的“上位”,无论在知识文化还是人生经验等方面拥有未成年学生无法企及的力量优势。但正因此,一个具有现代师德观的教师个体更应清醒认识到,必须依靠教师固有岗位角色以外的个人魅力与教育智慧,赢取学生的认可,获得外在教育环境的支持,才能真正成功地树立权威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谢明明.寻找重铸教师权威的立脚点[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6).

[2] 李孝川.学校生活中教师权威的退隐及其重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5).

[作者:王璐(1980-),男,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权威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