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内涵与交际应用

2015-05-09 18:49何蓉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2期
关键词:死亡文化内涵

摘  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着丰富的委婉语,而死亡委婉语又是英汉民族语言中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宗教文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等其它方面对英汉死亡委婉语作对比研究,从而促进对英汉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内涵;交际应用

作者简介:何蓉(1978.10-),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讲师,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它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委婉语又称为“婉辞”,是一种表达生活中那些使人难堪、令人害怕和不愉快的修辞手法,它是一种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并且折射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观与社会价值观。死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为了避免死亡这个词,人们创造了许多代替词,而起到掩饰或安慰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英汉委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内涵以及交际中应该注意的原则,以揭示其差异和相似,从而促进英汉语言交流。

一、死亡委婉语体现的英汉不同的文化观念

(一)与宗教有关的死亡委婉语

“死”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是人们普遍害怕死亡,于是便从宗教中寻求解脱。英语中有许多借助宗教表达死亡的委婉语,而这些作品大多来自圣经或者是与圣经有关的文学作品或传说。来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语大多都是与上帝有关的,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人死后应该与上帝存在,如“to return to dust”(归于尘土);“to be with god”(与上帝同在);“to be in heaven”(去天堂);“to be with angels”(与天使同在)。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这些关于基督教的委婉语全民族都接受,可用于任何人身上。

(二)与等级观念有关的死亡委婉语

汉语避人,尤其是在古代中国,封建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皇权至高无上,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因此在汉语的死亡委婉语中显示出了强烈的等级差别。这种现象,我们在许多书上都能找到痕迹。封建礼法中禁忌语的应用更是举不胜数,加上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头脑中不知不觉都形成了“尊卑有序”的准则。不同身份和等级的人在死的表达方式上都不一样。“天子”是至高无上的,身前就高人一等,死后更要有别于庶民。禁忌当中与死亡有关系的“墓地”也包括在内,皇帝的叫做“陵”,而庶民的只能叫“幽宅”。

(三)与价值观有关的死亡委婉语

受本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死亡的价值观上表达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民族观。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舍生取义的高尚作风,大力讴歌为国献身,因此有关这类的死亡委婉语往往具有正面性,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这种死亡价值观的典型代表。仁人志士们都希望自己死得其所,汉语中,当有人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时,通常用“英勇牺牲”、“慷慨就义”、“以身殉国”等褒义词来委婉称呼,来表达人们对英雄的赞美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二、死亡委婉语在交际中的应用

(一)同情原则

学习了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帮助我们纠正一些在交际中出现的错误,这样会使我们的言语更加文明得体。同情原则即扩大对他人的同情,减少对他人的不满和厌倦。如西方国家在很早以前会把犯人吊在白杨树上处以死刑,于是他们便用一些好听且温和的词语来委婉的表达这些人的死,如:“to be a cottonwood blossom”。

(二)赞赏原则

赞赏就是对一些为国献身的正面事例加以夸奖,如对为国家或事业而献身的将士给与崇高的赞美,称赞他们是“to make the last sacrifice”,礼貌使得死亡委婉语的应用具有了活力,而死亡委婉语的使用不仅使一些棘手的问题变得轻松了,而且使一些复杂而尖锐的社会问题变得缓和了。

(三)幽默原则

死亡带给人们的神秘感,以及死亡给人们带来的悲伤,还有活着的人对死亡的惧怕,这些都使得人们在交际中的幽默变得很有必要,采用委婉语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生动,同时还可以把一些举世公认的事实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西方国家用地心引力的发现或者“牛顿”来形容某些大人物因为军用飞机失事而丧生的客观事实。这样一说,就可以婉转的说明飞机失事的事实,由使得原本悲伤的新闻变得形象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死亡委婉语是委婉语中的典型代表,文章通过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差异性来更好地指导我们在交际中的行为,加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希望对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有所启发,能够掌握英汉民族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提高文化意识,更加顺畅且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153-156.

[2]李进.探析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内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401-403.

[3]李倩.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1:126-127.

[4]李晓燕.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中西文化对比[J].铜陵学院学报,2011,(6):92-93.

猜你喜欢
死亡文化内涵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论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死亡主题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