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谈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2015-05-09 07:23邹雨娟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3期
关键词:夏洛的网功能对等

邹雨娟

摘  要: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与语言表达习惯,译者难以在译本中重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达到功能上的等同,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翻译途径。本文将以笔者在《海外英语》的2015年第10期发表的文章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Equivalenc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Version of Charlottes Web为基础,在语言的修辞层面上继续讨论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功能对等;《夏洛的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2

一、引言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长期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如此,儿童文学在中国一直处于文学研究中的边缘地带,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从未受到过足够的关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中国学者有必要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给予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探索。

20世纪90年代,尤金.奈达首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在翻译中“接收者以本身的语言接收信息时的反应程度应与接收者以原文接收信息时的反应实质上需是一致的”(Nida, 1969)。因此,在此种翻译观点的指导下,该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翻译途径。

为引起中国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视,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笔者在《海外英语》的2015年第10期发表的文章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Equivalenc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Version of Charlottes Web为基础,继续讨论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本文将在修辞层面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以探讨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 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的修辞层面是否有效可行?

2) 针对语言的修辞层面,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操作运用?

二、儿童文学的定义

由于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儿童文学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瑞典的儿童文学家Gote Klingberg将儿童文学定义为:排除儿童所有可能会读的文字和图画而专门为儿童创造的文学 (Riitta Oittinen, 2000)。另一位瑞典的儿童文学家Lennart Hellsing认为儿童所听所看的一切事物都应当是儿童文学,例如儿童所阅读的书籍、报纸,所观看的电视以及所收听的电台节目都应算作是儿童文学(Riitta Oittinen, 2000)。大英百科全书则将儿童文学定义为:为娱乐和教育指导年轻人所创造的带有插图的书面作品(The New Encyclopedia, 1985)。中国著名翻译家周作人认 为儿童文学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导向,并且应当满足儿童天生的兴趣(Zhou Zuoren, 1923)。茅盾认为儿童文学不仅应该帮助儿童了解世界,启蒙他们的思想,而且应当教会他们如何遣词造句。因此基于上述观点,儿童文学可归结为一种为儿童创造的特殊的文学体裁。

三、功能对等理论

1969年尤金.奈达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所谓的功能对等是指在翻译中力求达到源语与目标语这两种语言间功能上的对等。事实上,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首先,1969年奈达出版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理论。在这一理论下,奈达指出在翻译中读者的反映是不可或缺且应当给予考虑的因素(Nida, 1964)。之后,在1986年,奈达又出版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在书中他则首次提出了功能对等这一概念。他认为:根本而言,动态对等是基于功能对等才得以描述的(Nida, 1986)。同时,他还认为成功的译文应当是使译文读者到达和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Nida, 1986)。1993年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将其划分为最大功能对等和最小功能对等。他认为目标语文本的读者在阅读理解译文时能达到和源语读者理解感知原文文本一样的程度,这即是最小功能对等。若目标语读者能够用源语读者理解欣赏源语文本的方式欣赏理解译文,这即是最大功能对等。

四、修辞层面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为更加吸引读者(儿童),作者通常会运用某些修辞手段以使其文字生动活泼。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译者为使译文读者(目的语儿童)在阅读译文时达到和原文读者(源语儿童)一样的理解欣赏原文的程度,对于修辞的翻译上,译者通常采取直译的方法,以保留其原文中的修辞效果,维护原文中词语间的童趣和童真。

4.1明喻

明喻(Simile),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引自:百度百科)。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为使语言更加生动,作者经常在文中运用明喻。因此,有必要针对明喻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如何翻译的进行讨论分析。

例1:“All winter Wilbur watched over Charlottes eggs sac as though he were guarding his own children.” (P148)

任溶溶译本:“整个冬天,威尔伯一直盯住夏洛的卵袋看,像是护卫它自己的孩子。”

如例1所示,原文本中的句子使用了明喻的修辞,句子中的“as though”为该句的比喻词。译者任溶溶在翻译词句时,明显地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他几乎没有改变原句中的词序,并且将比喻词“as though”也直译为“像”,从而有效地保留了源语中的修辞效果,维护了词语间的童趣。

4.2 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引自:百度百科)。

例2:“It was the best place to be, thought Wilbur, this warm delicious cellar, with the garrulous geese, the changing seasons, the heat of the sun, the passage of swallows, the nearness of rats, the sameness of sheep, the love of spiders, the smell of manure, and the glory of everything.” (P155)

Rens version:“威尔伯想,这真是个最好的地方,这温馨可爱的仓底,有嘎嘎不休的鹅,有变换不同的季节,有太阳的温暖,有燕子的来去,有老鼠在附近,有单调没变化的羊,有蜘蛛的爱,有肥料的气味,有所有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本句中,“the heat of the sun”, “the passage of swallows”, “the nearness of rats”, “the sameness of sheep”, “the love of spiders”, “the smell of manure”, “the glory of everything”互相并排,强调了仓底的温馨和威尔伯对仓底的喜爱之情。译者任溶溶在处理这句话时,仍保留原句的修辞,即排比,运用“有……的……”的句式,使其该句的汉语译文仍然为一个排比句。从而有效地保留了源语中的修辞效果。

五、结语

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无论是儿童文学本身还是儿童文学翻译长期以来都处于文学研究与文学翻译研究的边缘地带。为使其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Equivalenc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Version of Charlottes Web为基础,在语言的修辞层面继续讨论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探讨分析发现:首先,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的修辞层面仍然有效可行。其次,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翻译儿童文学时,为达到译文读者(目的语儿童)和原文读者(源语儿童)间的“对等”,译者有时不得不在修辞面上选择直译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Eugene A. Nida and C. R. Taber.(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3]Eugene A. Nida and Jan De Waard.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Inc.

[4]White, E.B. (1952).Charlottes Web.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

[5]Yushan Zhao. (2013). C-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nglish Studies. Vol.3. No. 6 pp. 944-949.

[6]郭建中.(2000). 《当代美国翻译》.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7]胡壮麟.(2006).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金燕玉.(1986). 《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 苏州大学学报. 第一期. pp.79-82.

[9]孙建江.(1994). 《周作人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 pp.42-46.

[10]怀特.(2004).《夏洛的网》(双语珍藏本). (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1]熊兵.(2014).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 例》. 中国翻译. 第三期. pp.82-88.

[12]徐德荣.(2014). 《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框架》. 外语研究. 第二期. pp.66-71.

[13]徐德荣.(2012).《从双关语的翻译检视译者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第二期. pp.98-104.

猜你喜欢
夏洛的网功能对等
感人至深的《夏洛的网》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莱尔《老年的浪漫》英译本语言浅析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夏洛的网》节选与导读
儿童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研究
从《夏洛的网》说起
《夏洛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