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松尾芭蕉的“不易流行”理念

2015-05-09 07:23:44刘海燕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3期

刘海燕

摘  要:“不易流行”是日本江户时代俳句家松尾芭蕉著名的俳谐理念,后来逐渐成为了芭蕉一门的俳谐创作风格,是芭蕉重要的文艺理念。它由“不易”和“流行”两个似乎对立、矛盾的概念构成,看似难以理解,实则透露出了被后人誉为“俳圣”的松尾芭蕉对俳谐理念的深入拓展和对俳谐艺术的敏锐洞察力,展现了被提升到文学艺术高度的俳谐所应当具备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松尾芭蕉;不易流行;风雅之诚;风雅之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1

一、引言

芭蕉的“不易流行”理念中,“不易”指的是“不变”,“流行”指的是“随时代改变”。两者看似对立,实则和谐统一于“风雅之诚”的日式美学底流中。实际上,芭蕉本人没怎么就自己的俳谐理论专门著书立作,很多对芭蕉俳谐理论的概括总结是由其弟子完成的。关于“风雅之诚”的论述,主要见于芭蕉的弟子服部土芳的《三册子》:

师之风雅,有万代不易,有一时变化。究此二者,其本一也。所谓一者,乃风雅之诚是也。

他还进一步解释道:“若不知不易的一面,就不算真正懂得师之俳谐。所谓不易,就是不为新古所左右。这种姿态,与变化流行无关,坚定立足于诚之上……若不变,则只能适应时尚的一时流行,乃因不使其心追求诚也。不使其心追求诚者,就不了解诚之变化。今后不论千变万化,只要是发之追求诚之变化,皆师之俳谐也。犹如四时之不断运行变化,万物亦更新,俳谐亦同此理也。”

即是说,只要立足于“诚”,就是把握住了俳谐的核心。在诚的基础上,注重时代之因素,并辅以适当的变化,便可谓符合了“不易流行”的理念。“诚”是“不易”的基础,俳谐作品若失去了“诚”,那么其艺术性便大为降低,流于肤浅,由此便可知“诚”的重要性了。

二、风雅之诚

那么,“诚”是什么呢?

“诚”即“まこと”,也就是“真实”。它可谓日本文学自上代以来最重要的美学理念之一。 在日本上古时期,文武天皇曾将“真实”定义为“明净直诚之心”,用“明”、“净”、“直”来修饰“诚”,指的是直率的理性之美。《古事记》、《日本书记》体现出的“削伪存实”等尊重真实的思想,就表现了古代文学朴素、直率的性格。而“诚”发展到芭蕉这里,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它带入了令人“感动”的性格,这是“不易”的根源。我们来看这样一首俳句:

行く春を近江の人と惜しみける(春去也,近江弟子同惜春。)

这首俳句就是他亲临近江,与弟子共同感受赏悟春意即逝的春末所做的。在亲身感受自然之景的基础上,又触发了珍惜师徒之情的感慨,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完美地实践了风雅之“诚”的真实之意,使人感动。

芭蕉令人感动的句,几乎都有观照的因素。观照即是立足于实物之上。立足于实物实景之上抒发的情感,才会更显真实,从而更易打动人心。由此可见,芭蕉“不易流行”的理念中核是“风雅之诚”。“诚”即为“真实”。芭蕉的“诚”包含了观照的因素,大大丰富了传统文艺理念“诚”的内涵。此外,我们也不应当忽略“风雅之诚”中蕴含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风雅”。

三、风雅之寂

何为风雅?

松尾芭蕉的时代,是日本战国时代结束未满百年的时代。在上一个时代中,武士集团混战,百姓生灵涂炭,人们朝不保夕,世事变幻无常。他曾受杜甫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启发,写下俳句:

夏草や兵どもが夢の跡(长夏草深茂,武士留梦痕。)

在这首俳句里,自然之永恒不变(不易)与人事之无常变化(流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迸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中世社会上流行的“无常观”对近世的松尾芭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芭蕉的弟子向井去来就“不易流行”和“无常观”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先师首先找到俳谐的主体,立不易之句,又以风雅时变,而教给流行之句。一时流行,乃至一时变化,反映随时代推移,句风之变化,其根源于现实世界的无常性。”

正因为世事无常,人们开始在精神世界中追求安定、安宁。于是,一股超越了现世、现实的神秘主义流行起来,在吸收了禅的思想后,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新的美学──“寂”。而芭蕉的俳偕正是将这种美学圆熟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可以说正因为他将对“寂”这种美意识的深刻理解融入了自己的俳谐实践中,俳谐的艺术性又获得了质的提升。“风雅之诚”中的“风雅”,便是以“寂”为中心特色的。有人也称之为“风雅之寂”。

最能表现芭蕉“风雅之寂”的作品,便是芭蕉最负盛名的古池句了。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古池,蛙跃入其中,水音扑通。)

此句用词简单质朴,意蕴却回味悠长。它运用切字(俳句中用作间隔,停顿的假名),将 “古池”与“蛙”的动作及其带来的反响间隔开来,营造了一幅生动鲜明的画面:古老池塘旁,代表生机的蛙通过“一跃”这一动作,实现了静与动、旧与新的碰撞,而这一碰撞又通过最后一句“水音扑通”,传递出了绵长不绝的回响。简单质朴的水之音,如禅之音敲击心田,给人以无限思索与领悟。此句反复读来,能反复体味“寂”的禅意,能放空心神,将精神放空于一种空旷幽玄之境,故而此句最是能表现“寂”的真髓。

四、结语

松尾芭蕉的“不易流行”理论,是蕉风俳谐的重要理论。它秉承日本传统美学,同时融合时代因素,以“风雅之诚”为中核,以“风雅之寂”为特色,提升了俳谐的艺术深度,赋予了俳谐不因时代变化而过时的深刻艺术性和可随时代变化而变换风格的灵活性,为日本传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佟君,不易流行论[J],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