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柔
摘 要:双音化是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标志之一,双音化不仅为汉语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提高了汉语词汇的组合性和能产性,满足了本民族的交际需求,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带来了便利和好处,减轻了留学生词汇学习的负担,为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现代汉语双音化;对外汉语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1
一、双音化提高了现代汉语词汇的能产性
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时期,只要产生一个新的事物,就要新造一个单音节词,数量的增加造成人们记忆的困难,单音节词是有限的,而新事物的产生确实无限的,为了满足汉语继续发展的需要,双音化作为构词方法,借助汉字单音成义和能够灵活组词的特点,用单音词来组成双音词,在不增加新词的情况下,以一个单音词联想拓展为众多相关的双音词。
例如,以“山”为基础,引申出“山顶、山峰、上山、山上、山下、下山、山崖、山水、山丘、山东、山腰、山脚、山口、山药、山体、山岗、山泉、山区、山坡、山寨、山水、山西、山庄、山里、山楂、山路、山洞、山村、山城、山沟、山头、山河、山城、山歌、山路、山野、山羊、山林、山竹、山芋、山脉、山谷、山脊、山间、山涧、山尖、山风、山峦、山神、山石、山势、山民”等。
这样一来,一个单音节词就能生出大量的相关词汇,在不创造新词的情况下,增加了现代汉语词汇数量,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求,促进了汉语的发展。
例如,“红”除了表示颜色,还引申出来的一系列具有革命意义的事物,如“红军、红歌、红旗、红星、”
像这样的单音节词还有很多,比如“玉”由起初的美石的含义拓展之后,引申出了“玉兰、碧玉、玉体、玉洁、玉兔、玉佛、玉女、玉帝、玉足、玉手”等不下600多个和玉相关的双音词。双音化是继形声字之后再一次体现了汉语的表意性,拓宽了汉语的发展道路。大量的双音节词,丰富了人们的交际用语,使得词义更加的明确,给单音节词赋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单音节词的利用率,使他们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汉语约有一千四百个音节,互相搭配可以组成一百九十六万个双音词,而三千个常用字交叉组合则可记载九百万个双音词。可见双音化大大提高了汉语词汇的能产性,为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双音化提高了现代汉语词汇的便利性
1.缩略词的双音化
除了以单音节语素组词生成双音词,双音化也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人们在长久的交际中,对言语交际简便性有着本能的要求,一些使用频率高的词,通过双音化的缩略,在保证表意清楚的条件下,方便了人们的交际,提高了效率。例如:
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考 扫除文盲——扫盲
劳动改造——劳改 推广普通话——推普
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委 科学普及——科普
中国共产党——中共 人民代表大会——人大
政治协商会议——政协 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
有幸会见——幸会 文化和教育——文教
科学技术——科技 欧洲和美国——欧美
科学研究——科研 解除聘任——解聘
奥林匹克运动——奥运 加入某个团体——加盟
超级市场——超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
例子中的这些词都是我们日常交际、文件、新闻中常常出现的词,即使我们只看到缩减后的词也一定能够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所以双音化不仅不会影响词语的意思,还使我们的交际更加便捷。
2.网络新词的双音化
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因为网络的普及,一时间网络新词以其简便明了、生动有趣的优势,涌入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圈子。大量的新时期网络词语成为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自然受到了双音化的影响。
例如:
拍砖(指提意见、批评)
点赞(表示欣赏赞扬)
粉丝(崇拜者)
酱紫(这样子啊)
恐龙(长得难看的女孩)
抓狂(受不了刺激而行为失常)
潜水(只观望,不发表言论
逆袭(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
刷屏(一个人所发的消息太多)
沙发(第一个回复的人)
吐血(形容郁闷的心情)
我晕/我倒(形容无语,郁闷)
除了上面这些例子还有众多的使用率更高的双音语气词,例如:哈哈、嘿嘿、吼吼、呵呵、嘻嘻、咔咔等。可以说网络词已经成为了我们用词的一部分,即使其中有一些词并不文明,不合理,但它确实存在于网络中和人们的交际中。而在众多的网络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了很大的比例。可见双音化趋势渗透在正式、非正式的语体中,在总结分析网络词时,笔者还观察到网民们对表达上又有了更大胆、有趣的尝试。在这里就举几个例子:
①喜大奔普(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取首字,来表达愉悦的激动的心情)。
②长发及腰(出自《十里红妆·女儿梦》“待我长发齐腰,少年娶我可好”)。
这些词虽然并不是双音词,也未必正规和普遍,但可以看出双音化对人们用词的影响,增加了人们对这种整齐均匀,朗朗上口的韵律的喜爱。继而在表达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妨可以大胆的猜想,继双音词之后,或许会产生更多这样的四音词。
参考文献:
[1]陈宝琴.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变[M].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第一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3]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