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要跟原先一模一样”

2015-05-07 04:32
南方周末 2015-05-07
关键词:古迹加德满都神庙

联合国认定的加德满都谷地7个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向国外筹集修复经费。其他没有被划入“世遗”范围的怎么办?此外,加德满都周边已经很难找到修复神庙需要的木材。而熟练的建筑工人、木雕师傅是否充足,也是未知数。到底是否需要用现代技术修复这些古代文化遗迹,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 冯翔 发自加德满都

“Oh My God!”

随着一位记者的惊呼,不祥的哗哗声,让尼泊尔国家考古局局长达哈尔变了脸色。

他回头一瞟,发现是几米之外的一栋危房开始倒塌,那哗哗声是屋顶上的一大块石棉瓦和砖块一起向下滑动的声音。在那场大地震中,这栋房子被震歪了一半,屋顶和一面墙成了一体,一看就知道没有什么拯救的价值了。而这位局长,正是离它最近的人。

阿尔及利亚一家电视台为了采访他,换了好几个拍摄地点都不满意,最终来到了佛教圣地Swayambhunath寺(俗名“猴庙”),加德满都谷地最古老的遗址之一,也是在地震中受损最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没想到,他们看中的地点,正是一条两边都有危房摇摇欲坠的小径。

地震带中最危险的一级

还好,危房的倒塌很快停止了,最近的砖石也砸在几米外,没有伤到人。但这严重破坏了气氛,采访在五分钟内结束,双方仓皇告别。在经过小路旁的几栋危房时,没有一个人说话,都是脚步放轻,几乎像是逃离。这些摇摇欲坠的房子上或有猴子攀援,或有鸽子歇脚,山风呼啸。

这点事对达哈尔来说,已经不算什么危险。用他对南方周末记者的话说,若不是神保佑,他离死亡只有一个小时。“可能神觉得我还应该去做一些没有做完的事情,所以把我拉回了人间。”

那个周末,他正好去了一个距离震中很近的县。那儿修建了一个历史博物馆,他去验收。原本决定星期天离开,有人对他说,这天气很怪异,现在是旱季,却看起来要下雨。要不周六走算了。他同意了。

“那天的云都是淡绿色的,形状也很怪,从未见过。”一位地震亲历者回忆。

回到加德满都一个小时,地震来了。刚才和他一起谈话、一起照相的人,全部遇难。

这位长相俊朗的大汉——Bhesh Narayan Dahal(简称达哈尔),属于印度教徒中的婆罗门种姓。从拿到印度的硕士文凭起,他在尼泊尔国家考古局已经工作了26年,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一直升到局长,猴庙少说也来过上百次。

地震发生后不久,余震不断,他没敢上山,只是在山下向上望了望。

“我的心,很痛很痛。说不出任何话。两天以后才能正常工作。”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猴庙的主要神像——一尊大肚子(代表生命孕育之处,蕴含空、气、水、火、土五种元素)、头部四面都有一对眼睛(象征看到世界苦厄)的四眼天神像(一说象征原始佛,一说象征释迦牟尼佛)下,他仰望良久,表情沉重。

加德满都谷地是个大概念,包括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3座彼此相连的城市。这3座城市其实是公元1328-1769年玛拉王朝时期的三个小王国,它们彼此之间都是亲戚,但一点也不客气地展开了筑城竞争。这成就了今日加德满都谷地的上百处古代文化景观,其中有7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按照尼泊尔国家考古局的统计,在地震中完全损毁或是受损严重的文化遗址达到约一百处,其中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分别占有35个、28个和25个。猴庙属于加德满都,也有7个。这还只是目前的统计数字,因为尼泊尔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偏远地区文物古迹受损的总数还没有统计出来,预计总数也在一百个左右。

根据尼泊尔历史记载,平均每75年到100年,加德满都附近都会有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印度将世界地震带分为五个等级,尼泊尔被划为最危险的一级;而在尼泊尔自己划分的三级危险区域内,加德满都又是最危险的一级。在此次大地震中,受损的文物其实也没有传说中那般古老,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目前尼泊尔最古老的一栋神庙在帕坦,大约建于十六世纪;最古老的石头神像有5尊左右,属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坍塌的“独木庙”,在典籍中查到的建筑历史最长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但此次坍塌的是1969年重建的。

5-7年,古迹能修复吗?

“砖头不要轻易扔掉。重建时先用坍塌下来的旧砖头,旧的不够用了,再用新的。尘土也不要扔,要收集起来。”

达哈尔边走边指着路边坍塌的砖墙。他这次来猴庙的目的,主要是指导重建。猴庙最高大的四眼天神像受损不严重,但两侧几乎同样重要的两座塔,玛拉王朝时代国王和王后的舍利塔则满目疮痍。一座像是被从空中一刀斜劈掉一半,只能拆掉重建;另一座也要先用粗壮的木头支撑,否则时刻有倒塌危险。

尼泊尔古代建筑艺术十分精妙。神庙基座的主要材料是用一定比例融合的黑土和黄土,但承接雨水的外墙,是红糖、油脂、黑豆和一种特产植物液体的混合物,它可以保证防雨。基座上的木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而是靠楔子连接。在这次地震中,受损、坍塌的主要是这些木质结构。

57岁的前尼泊尔国家住建部副部长Purushottam Dangol(简称丹格尔)这几天正在进行全国建筑地震受损程度的普查。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三个杜巴广场所用的技术基本一模一样,但受损程度不同,加德满都的最严重。“只能说是地下的结构不一样、受到的冲击不同。”坍塌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建筑物不抗震——一层的普遍厚度都在60厘米以上;而是因为木头太旧,腐败降低了强度,从而坍塌。

一些文化古迹早在1934年大地震就被摧毁过一次,如61.88米高的达拉哈拉塔。“我们这次也要重建,而且要跟原先一模一样。”达哈尔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它将是重建时唯一一次使用现代化建筑技术和材料的文物。而其他的神庙、神像等,都要使用原有的古代技术和材料。

在此次尼泊尔地震中,重建古迹的时间是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敏感问题。

1934年大地震后,猴庙用了18年时间才修复完成。Pashupatinath神庙(俗称烧尸庙)则用了整整22年。彼时,东西方正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无暇顾及尼泊尔的文物,尼泊尔人只能“自力更生”。例外的是达拉哈拉塔。它因为有军事效用——瞭望、发布命令等,只用了两年。

这次地震毁灭的文物古迹,需要多少年来修复呢?

达哈尔口气豪爽,大手一挥:“5到7年,我们将修复加德满都谷地的这些文物。没有问题,没有大的困难。也没有什么争议。”尼泊尔政府已经通过决议,古迹的重建工作由他领导的考古局负责。

然而,达哈尔乐观的结论“没有争议”,并不属实。在尼泊尔官方和民间,对这次修复都有众多的疑虑。

参与过加德满都三分之一房屋质量鉴定工作的尼泊尔国家供电局工程管理部主任Ram Sharan Manandhar(简称马南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重建最大的困难首先是资金,尼泊尔政府已决定将国家建筑修缮基金的10%用于古迹修复,但这远远不够。

联合国认定的加德满都谷地7个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向国外筹集修复经费;其他没有被划入“世遗”范围的怎么办,现在谁也说不好。除了经费问题,还有技术问题。加德满都周边已经很难找到修复神庙需要的木材,只能从马来西亚一带进口。而熟练的建筑工人、木雕师傅是否充足,也是未知数。到底是否需要用现代技术修复这些古代文化遗迹,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地震不会让人民 怀疑神的地位”

“对古迹的修复,资料上倒不必担心。”63岁的前尼泊尔国家考古局副局长Sukra Sagar Shrestha(简称舍斯塔)说。

舍斯塔在尼泊尔的文化、考古、旅游部门工作了33年。他从书架上拿下一套厚厚的英文书《尼瓦尔人建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次地震损坏的几乎所有古代建筑形式,都能从这套书里找到资料。”这是他坚信不存在资料问题的底气。

事实上,这套书里的很多资料,竟然不是来自尼泊尔本地文献,而是来自英国。

从1826年起,英国人Brian Hodgson连续在尼泊尔居住了14年,雇请当地人收集、抄写或复制尼泊尔古代经典图书,先后运走了104箱。1857年印度反英大起义失败后,英国人为了感谢尼泊尔出兵帮忙,从此与尼泊尔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并把印度割走的三个县还给了尼泊尔。几年后,Brian Hodgson被任命为大使。他带走的104箱文献,一百多年来又以各种方式回馈给尼泊尔。

这些文献的原本,有许多在尼泊尔已经散失。《尼瓦尔人建筑》的很多档案,就来自当初Hodgson带走的104箱文献。“老百姓会说,这是盗取。但是从我们的角度讲,这确实对文物有保护作用。当然,也引用了我的四本书。”

近年来,通过外交努力,尼泊尔从英国索回了一些被盗卖的文物。舍斯塔去研究过,发现要回来就放在博物馆的仓库里,没人养护,“待遇还不如在英国”。

他受美国一家博物馆邀请,去鉴定一幅创作于1810年的尼泊尔唐卡。那是一幅宗教画,画的是一个信徒去海拔三千多米的一个圣湖朝拜的故事。他发现,美国人对这幅画的保养极好,连翻拍的照片都极其清晰。“如果养护不好,这种布质的唐卡,两年就要毁掉了。”

在这个靠旅游业、侨汇和地毯制造业为主要收入的欠发达国家,投入文物保护的资金多年来一直只占国家预算的0.003%左右,更多的保护资金需要靠国外捐赠。1960-1990年,部分王室成员和权贵子弟大肆盗卖国家文物,估计有三千到五千尊古代神像被盗卖到西方国家。这是典型的王朝末世景象,1990年尼泊尔革命,从此进入17年的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时期,直到君主制被彻底废除。

对震后的古迹重建,民间最大的疑虑来自精神层面。

尼瓦尔人是建造这些古迹的主要民族。地震后,一些尼瓦尔人对政府修复古迹的决心,不太乐观。

全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的人口为尼瓦尔人。他们的宗教传统,与统治尼泊尔239年,直到2008年才最后下台的沙阿王朝信奉的印度教不同。“我不知道这对你们外国人说好不好,反正我们担心。他们会认为,这不是他们的文化遗产。”舍斯塔也属于尼瓦尔人。他说,尼瓦尔人对文物和古迹除了信仰,还有一种自豪感:这是我们祖先建立起来的,是“我们”的。“地震把神庙、神像震毁了,不会让人民怀疑神的地位。”

尼泊尔古代典籍记载,早在沙阿王朝建立前,印度教就与其他宗教进行了上千年的“冷战”,有时还会上升为“热战”。尼泊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姓、不同的家族,甚至不同的职业,都要建造自己的宗教场所,拜不同的神祇,参拜的形式也不同。两千六百万人口的尼泊尔,有一百多个民族,信奉的宗教从古老的苯教,到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有。在王宫大道上,印度教的神庙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彼此只隔一公里。

尽管政府一再否定种姓制度,但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没那么快消亡,尤其在首都之外的乡村地区。至今,印度教某一派婆罗门去巴德岗神庙祭祀时,都拒绝走前门。因为他们传说,古代的一位婆罗门祭司在印度教与佛教的争斗中被杀,尸体就埋在前门处。

在Hariti女神(诃梨帝母)的神庙前,一个陪同的猴庙管理处工作人员——刚才还絮絮叨叨诉苦的粗豪汉子突然变了脸,很严肃地请达哈尔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把手机收起来。“NO PHOTO,PLEASE。”神情中甚至带着点自豪。

达哈尔老老实实地对这尊女神像弯腰行礼,掏出一张纸币,作为布施交给工作人员,接过几瓣红色的花瓣。但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虔诚地顶在头上。

(感谢尼泊尔阿尼哥协会主席Sarbottam Shreatha先生及其夫人张琦女士为采访提供的大力帮助)

猜你喜欢
古迹加德满都神庙
古迹遗址探险手册
雅典卫城:希腊文明的象征
京都古迹
看好了!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灰的城
神庙
神庙古老的“异教”神殿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中国主要的历史名迹China’s Top Historical 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