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颖
摘 要:通过对区域性体操类必学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从体操教材价值功能的回归、体操类教材必学内容的定位思考、构建中小学体操必学内容教学体系的策略方面入手,总结出一些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体操教材;必学内容;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46-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建议”中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提出本地区分类指导以及分层、分步推进的课程实施策略;确定本地区水平一至水平四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提出本地区各个水平的学习评价建议。笔者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从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三个理念去构建区域性体操教材教学体系指导思路,从技能、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去设计体操类教材内容的单元教学板块。通过对区域性体操类必学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一些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供一线体育老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体操教材价值功能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健身性的同时,也关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体操类教材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生物性改造价值角度来说,体操对学生的身体姿态、身体姿态的控制、身体平衡保持等机能起到重要发展作用;从运动技能发展价值角度来说,体操教材具有发展学生基础运动能力,为其他运动项目技能学习构筑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疏通技能动作形成的运动神经中枢机制奠定基础;从体育文化传承价值角度来说,体操文化的意识等对学生文化学习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从情感价值角度来说,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因此,体操教材项目最能够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和运动两条主线,体现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体育学科特征,体操教材存在的价值与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二、体操类教材必学内容的定位思考
1.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内容的新认知
首先要明确体操教材内容的价值功能,利用体操教材重点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如,身体控制能力、空间判断、平衡协调能力等,有效发展学生体能。要加强对体操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延伸。如江苏名师新时空栏目,利用体操滚翻教材,延伸出“跑酷侧前翻”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挖掘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师教学的视野。
2.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单元构建的新认知
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体操单元的教学趣味性增强、课堂效率更高。在《教师用书》的使用下,探讨体操的单元教学有一个新的构建单元思考的基点,即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从新课程发展的思路来看,这三个维度在不同水平阶段的单元课时比例是不同的。例如,体操构建单元课时比例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在水平一、二阶段可以降低技术的比例,甚至可以没有,重点是加强体操体能单元板块,基于体操教材内容,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姿态、空间判断、协调平衡能力等。对于体操单元构建的新认识,将拓展教学单元设计范围。
3.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评价标准的新认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究竟用怎样的标准去评价体操课堂教学?《教师用书》基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认知。体操教学标准不同于田径项目,一定严格按照技术动作的标准去教。如,二年级的前滚翻直坐和前滚翻直坐撑教学内容,为什么要用直腿下去,用这个教材的滚翻动作,本意主要是为了空间平衡控制能力,通过滚翻练习,让他们发展、提高空间平衡控制能力。因为原来直腿下去是要敲打垫子,通过学习让学生不打垫子,证明空中控制平衡能力的提高,就体现出这个教材的功能价值。所以,体操的标准一定是竞技体操的标准,用竞技体操的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独特”的用意,这是体操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构建中小学体操必学内容教学体系的策略
1.目标引领内容,把握体操教材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与需求,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然后进行具体的研究。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如,水平一至水平四体操教学目标与评价要点见表1。
如,在水平一、二阶段,体操教材教学目标应该降低技术教学含量,加强体操所具备基础运动能力,如平衡性、协调性、身体的本体感觉等等。在选择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器材场地安排和组织评价方面,应该增加游戏化、趣味化的元素,充分发挥“目标”是课堂的“灵魂”作用。
2.规范必学内容,引领体操教材系统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教材内容的规范性,必须矫正对教学教材内容“开放”性的认知偏差,使常规教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能锻炼、技能学习的主要载体,并规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水平一至水平四体操教材的必学内容见表2。
3.合理安排课时,实施体操单元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于体操教材的学习目标有更明确的指导思路,体操项目是最能够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性质的载体之一,尤其体现了身体练习、心理适应能力、教师讲解示范、帮助与保护等方面的学科特点。如《教师用书》规定70%必学内容,其中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教师用书》不同水平阶段体操类教材课时比例分析见表3。
水平四共有186课时,体操占48课时,在所有的项目中仅次于篮球,占总课时的25.8%,而器械体操为35课时,占体操课时的72.9%。这说明体操特别是器械体操在整个体育教材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正符合新课程的目标与理念。在合理安排体操课时的基础上,实施体操单元教学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教师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体育技能、提高体育学习兴趣、掌握锻炼身体方法,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增值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聚焦中小衔接,系统考虑体操教材
《新课程标准》对水平一至水平四在四个学习方面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的要求是螺旋上升排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遵循人体动作发展规律和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特点,体现了国家意志与教育要求,比较明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和层次结构。如,水平一至水平四阶段体操教材的衔接内容见表4。
通过表4可以看出,如从体操教材必学内容来看,从水平一的滚爬到水平二的前滚翻以及简单的组合动作,到水平三发展滚翻能力以及做出4个组合动作,再到水平四的鱼跃前滚翻和连贯组合动作(3个及以上动作)。把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滚翻动作的技能动作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很清晰的滚翻动作技能线。前边已经学过了什么,现在要学什么,后边还要学什么,每个阶段要达到怎么样的程度,教师清楚,学生明白,技能目标达成清晰。总之,教师要用系统性的眼光去对待每个水平阶段、每个教材,必须要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才能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同水平阶段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要求不同,存在学习目标达成度不同,学生心理变化差异、学生兴趣爱好差异、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等。一线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中小学体育技能动作学习的衔接点,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线的同时,更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个性发展。
5.构建体操评价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各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确定各个水平学生不同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的权重分配。”具体可以细化评价的内容和指标,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师用书》的指导下,建立区域性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区域评价的引领作用。笔者借助江干区体育三部抽测实施方案,有步骤地把体操类必学内容合理的分解在各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有效建立体操教材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如以水平四的体操技能抽测内容与标准为例见表5。
以水平四为例,2009~2011学年体操技能抽测项目优良率发展变化见图1。
从区、校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的角度来看,通过区域体育教学内容的规范与指导、单元教学计划的倡导实施和对学校层面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正确引领,是能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这也正是体育课程改革和我们开展教学质量检测的根本意图。
总之,依据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和“规定性”要求,主要以“运动技能”与“身体健康”为主线,选择适合不同水平阶段的体操类必学内容,重点实施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教学。基于新课程的理念,提升体操类教材内容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坚持体育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处理体操的教材内容体系,积极探讨体操必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5]莫豪庆.杭州江干区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考核内容实施建议[Z].江干区进修学校,2009,6.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8.
[4]莫豪庆.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和单元教学计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