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

2015-05-05 05:22杨继敏刘亚娟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

杨继敏++++++刘亚娟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调脂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诊治的20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强化治疗组(98例)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方案治疗;标准治疗组(105例)采用阿托伐他汀常规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 用药4周后,强化治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4.08±0.82)、(2.49±1.22)mmol/L,标准治疗组为(4.63±0.95)、(2.76±1.01)mmol/L,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5.93±0.98)、(4.13±1.18)、(5.87±1.05)、(3.86±1.20)mmol/L]降低,且治疗后强化治疗组低于标准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三酰甘油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强化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为(1.29±0.35)、(1.44±0.37)mmol/L,标准治疗组HDL-C治疗前后为(1.38±0.39)、(1.40±0.43)mmol/L,两组患者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强化组P < 0.05),但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用药4周后,强化治疗组的血清hs-CRP含量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6.79 mg/L比2.12 mg/L)(P < 0.01)。随访24周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性肮缺血发作及脑卒中总发生率强化治疗组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P < 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与标准治疗相比,效果更佳,安全性好,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阿托伐他汀;超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2(a)-0037-0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ACS主要发生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在此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ACS的发生与斑块的稳定性直接相关,但与血管的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2]。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以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动脉血管壁慢性炎症的结果[3]。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手段是调脂和干预炎性反应。近期研究均显示阿托伐他汀具有多效性,除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外,能抑制炎性反应、保护内皮细胞,稳定和逆转斑块形成,同时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不良血管重塑等作用[4]。早期应用他汀强化治疗,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我国的ACS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也明确提出,对于ACS患者无论其基础血脂水平如何均应强化他汀治疗[5]。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hs-CRP及对远期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明确诊断为ACS的患者203例,分为两组,强化治疗组98例和标准治疗组105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改变和冠状动脉造影均确诊为ACS,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9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5例。排除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上限的3倍],甲状腺功能低下、滥用酒精和(或)药物史,不明原因的肌痛、肌无力或肌酸激酶(CK)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1.5倍的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于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标准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美国辉瑞公司生产)20 mg睡前服用,强化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睡前服用,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抗栓、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等治疗。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脂的变化,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等事件的情况。

1.2.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离心后用酶法测定血清TC、LDL-C、HDL-C、TG,治疗4周后再次测定。hs-CRP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及四分位数(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情况

两组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两组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且强化治疗组低于标准剂量组(P < 0.05);两组患者TG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HDL-C较治疗前升高,且强化组升高明显(P < 0.05),但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endprint

猜你喜欢
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
芪参益气滴丸、双嘧达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
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强化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