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5-05-05 00:57杨洪涛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留守儿童

杨洪涛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本研究利用文献综述法与调查法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现状进行研究,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调查。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体育文化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民大量进入到城市务工,受条件限制,孩子只能留在农村,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表现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它无形中会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它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教育缺失的情况下,良好校园环境的教育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比一般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吴乔在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一文中指出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体现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无疑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隐性课程则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美化、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管理制度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体育行为风尚等深层内涵。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表现出鲜明多元的文化特征。其一,活动的多样性。体育活动的方式在校园文化中最为丰富多彩, 除体育教学外,如早操、各种球类、田径运动等课外体育活动随处可见;其二,娱乐性和趣味性。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现代体育活动的一些特点,它要求人们亲身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活动中承受一定的负荷,发展自己的体能;其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融合性。由体育活动本身形成的体育精神、道德、传统和风尚,往往则更深层次地渗透于师生的意识之中,从而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群体意识,体育活动形式上的寓教于乐,其效果尤为明显。

3.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环境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首先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体育人文环境的氛围中,领略体育的魅力,感染、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校园体育环境对学生的启迪和促进功能,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风气能够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和锻炼习惯的形成。这些因素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并逐渐养成锻炼习惯,对阳光体育运动产生无形的推动作用。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资料显示在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中约有72.15%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有10%的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17.15%则被寄养在亲戚家,其中甚至还有少部分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些监护人中祖辈抚养者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过程中,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留守儿童在和祖辈生活中,严重缺乏的安全感,其他亲戚监护的留守儿童则没有归属感。

2.自卑心强,自我封闭

根据在浙江工业大学工作的人大代表汪晓村的一份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有69.1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1.13 %的留守儿童表示“烦恼的时候会和照顾我的人说说”。这种情感障碍长期累积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总觉得父母进城以后就会遗弃自己了。据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1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14 %觉得自己受歧视,91.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长期累积使得积郁成疾,加剧了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他们由此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形成不自信、不合群、自我封闭的性格。

3.留守儿童道德意识谈薄,行为出现偏差

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

年幼的留守儿童们几乎都有些意志薄弱、孤僻、承受能力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体育活动中的挑战与征服,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暂时性,而努力征服是永恒的,因而有利于留守儿童理智、科学地态度对待生活。假如有过失败和成功的多次体验, 留守儿童们或许不会因为荣辱得失而悲喜无常,也不会因为碰到学习困难而无所适从,更不会因为失意或者家庭暂时的困难而厌世颓废。

2.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的精神压力

体育给留守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以利于心理的调适并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精神状态良好、精力充沛喜欢到学校来。如跑步能成功地减轻留守儿童考试期间的忧虑情绪;观看体育比赛时,激烈的对抗或者球迷聚会的狂热宣泄,甚至是为同学比赛的助威呐喊都是上述不良情绪的合理发泄途径。不仅避免了野蛮宣泄可能导致的事端,而且使参与者产生新的积极情绪(或快乐或激动),与培养精神的升华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节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改善情绪状态。

3.能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留守儿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充分发挥个人技术特长的同时,又相互配合协助,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和忍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能培养与他人合作或团结协作的精神,能使留守儿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

4.有利于强化留守儿童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在校园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早操,课间操,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大都是以系、班、组为队或寝室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并且参加者的一切体育行为、都将影响所在班、组的荣誉,让他感觉自己是集体的重要一员,让他更加留恋学校、留恋师生。因此、通过校园体育活动可教育留守儿童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有效地培养留守儿童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精神,没有被丢弃的感觉。

5.有利于优化留守儿童性格

校园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在体育活动中留守儿童的知、情、意、行会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有意识地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优化留守儿童性格、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对于性格外向、遇事容易冲动,急躁的留守儿童、让他们参加下棋,打桥牌,打太极拳等,指导留守儿童克服冲动、防止情绪骤发、使留守儿童在保持性格外向的同时,改掉急躁,冲动的弱点。对于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别人交往的留守儿童,组织他们参加篮、排、足球赛或集体游戏项目,让他们在集体协作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配合、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改掉孤僻的弱点。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需要留守儿童克服胆怯心理的项目,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勇敢无畏的精神。

三、结论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陶冶学生情操, 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有重要作用。农村中小学应该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尽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温馨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吴乔.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9:12-13.

[2] 奚凤兰.论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5.7.

[3] 罗大珍,吕京,王晓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研究.2007(35).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留守儿童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