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静静,王永,王舒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针灸研究所,天津 300193)
《针灸大成》载人迎穴为“颈大动脉应手,侠结喉两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当前权威的针灸专业教材[1-4]将人迎穴的解剖位置定为“结喉旁 0.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约当颈内外动脉分叉、颈总动脉搏动处”。文献记载及现代临床研究均证实针刺人迎穴可双向调节血压,具有治疗高血压[5]、低血压[6]、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7]、脑卒中假性球麻痹[8]、顽固性呃逆[9]等功效。在机理研究方面,已知解剖部位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调控血压;交感神经干、颈交感神经节可通过突触间连接将信息传入脊髓、脑干、丘脑,然后上升至大脑皮层;迷走神经可使信息经孤束核、丘脑,传至大脑皮层,两者经大脑皮层的整合与调整,可能产生调节外周神经的特异作用。但经络系统不等同于神经系统,很多研究只是根据临床疗效做出假说、推论,并无后续实验机理的验证。针刺效能的发挥与准确定位密切相关,实验动物腧穴的准确定位是实现针刺效应机理研究的必要前提。众多可供参考的实验动物腧穴定位中,如何在活体大鼠身上准确定位人迎穴,尚无确切描述。《太平圣惠方》:“穴点以差讹,治病全然皆谬。”因此有必要对大鼠人迎穴的定位进行探究,为实验机理研究提供可靠保障。为此,本研究依据人体人迎穴解剖特点,通过对 Wistar大鼠人迎穴解剖测量建立体表定位方法和针刺操作标准,并通过观察针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降压效应进行功效验证。
健康 Wistar大鼠 1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10)g,购自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健康雄性SHR 20只,18周龄,体重(300±10)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动物于二级动物房喂养,室温(20~25)℃,光照时间 07:00~19:00,自由摄食、饮水。手术和实验过程经天津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实验均遵守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0只雌雄各半的健康Wistar大鼠以10%水合氯醛腹腔过度麻醉(3.5mL/kg)处死后,颈部备皮,将其仰卧位固定于解剖手术板,使下唇、颈、胸在同一水平面上。用记号笔画出左右下颌骨隅突(E、F点)连线、颈部正中线(见图 1-1)。心脏注入空气处死后低温冰冻固定尸体,沿颈部正中线做一 2 cm长的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然后体视学显微镜下操作,分离两侧的肌肉和组织(颌下腺、淋巴结、二腹肌、胸骨舌骨肌、胸锁乳突肌)(见图 1-2),充分暴露两侧颈部血管神经束,小心剥离颈总、内、外动脉,避免牵拉移位,暴露颈总动脉分为内、外动脉的分叉点(A、B点)。以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两分叉点间的距离(AB长度),分别测量两分叉点到两隅突连线的垂直距离(线段AC、BD长度)。最后使用数码相机拍照获得图片(见图1-3)。
在完成腧穴体表定位后,另取10只雌雄各半的健康Wistar大鼠,以10%水合氯醛腹腔过度麻醉(3.5 mL/kg)处死后,用记号笔按上述人迎穴体表定位参考值标准画定穴位,低温冰冻固定尸体,沿穴点切割出矢状断面,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穴点至颈内外分叉点的距离,即为人迎穴深度。
将健康雄性SHR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只,治疗组取人迎穴(按上述人迎穴定位标准取穴),对照组取非穴(倒数第 1肋游离端下 1cm,距后正中线3cm),均取双侧。施用捻转手法,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转/min,行手法1 min,不留针。每日针刺1次,共针刺4星期。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鼠尾无创血压仪[BP 98A,日本软隆(Softron)株式会社生产]监测收缩压、舒张压。
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各线段长度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计算95%参考值范围,则线段AB长度为(10.21~11.85)mm,线段 AC长度为(7.65~8.31)mm,线段 BD长度为(7.61~8.39)mm,线段 AC与BD经配对 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t=﹣0.304,P=0.768>0.05),详见表1。
根据以上结果,可认为大鼠人迎穴体表定位为两侧下颌骨隅突连线下(8±0.3)mm,前正中线旁开(5.5±0.4)mm,左右各一。
图1 大鼠颈部各层次结构
表1 大鼠人迎穴体表定位标准数据表 (mm)
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计算 95%参考值范围,则左侧深度为(5.07~6.01)mm,右侧深度为(5.16~5.92)mm,两侧经配对 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t=﹣0.073,P=0.944>0.05),详见表2。
表2 大鼠人迎穴穴位深度标准数据表 (mm)
综上研究结果,可以判定成年大鼠人迎穴定位标准为两侧下颌骨隅突连线下(8±0.3)mm,前正中线旁开(5.5±0.4)mm,左右各一。针刺操作标准,直刺(5.5±0.4)mm,慎行提插手法,以免伤及动脉。
经独立样本 t检验,治疗前两组血压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收缩压=﹣0.680,P收缩压=0.505>0.05;t舒张压=0.175,P舒张压=0.863>0.05),基线水平一致。
经配对t检验,4星期针刺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呈下降趋势,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收缩压=2.078,P收缩压=0.067>0.05);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呈上升趋势,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收缩压=﹣1.306,P收缩压=0.224>0.05)。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两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收缩压=﹣3.024,P收缩压=0.007<0.05)。详见表 3。
经配对t检验,4星期针刺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舒张压呈下降趋势,且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舒张压=3.670,P舒张压=0.005<0.05);对照组治疗后舒张压呈上升趋势,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舒张压=﹣0.226,P舒张压=0.826>0.05)。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两组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舒张压=﹣3.555,P舒张压=0.002<0.05)。详见表 4。
表3 针刺前后收缩压变化情况(n=10) (±s,mmHg)
表3 针刺前后收缩压变化情况(n=10) (±s,mmHg)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75±20 165±221)对照组 181±14 189±13
表4 针刺前后舒张压变化情况(n=10) (±s,mmHg)
表4 针刺前后舒张压变化情况(n=10) (±s,mm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30±18 103±111)2)对照组 129±19 130±22
从经络理论分析,人迎穴属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又是头气街和胸气街的连接处,是调和营卫之气的重要门户。以人迎为主穴针刺降压具有良好的即刻降压效应[10],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11]、平稳降低24 h血压[12]方面效果显著,长期坚持治疗可使血压平稳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13]。人迎穴显著的调控血压效果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密切相关,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作用最为关键。
在人体取穴尚需要仔细斟酌,在与人体积相差甚远的实验动物身上,稍微偏差一点,取穴就不精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实验研究中动物穴位的定位原则是以人体穴位按比例在动物身上投影[14],这种方法简单方便、定位容易,但大鼠颈部比例较人体大,此法并不适用;且大鼠颈部的活动度较大,颈动脉被丰厚的肌肉覆盖,结喉及动脉搏动不易触及,在大鼠进行人迎穴定位存在一定困难。
本研究以高血压机理研究常用的实验动物——成年体重300 g左右的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冰冻尸体及断层解剖法[15],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根据人体人迎穴的解剖特点,运用解剖学确定大鼠人迎穴的体表标记定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判定成年大鼠人迎穴针刺操作标准为,仰卧位固定大鼠,使下唇、颈、胸在同一水平面上,颈部剃毛,75%乙醇常规消毒,建议使用长度小于40 mm、粗细小于0.30 mm的毫针针刺,管针快速进针法直刺(5.5±0.4)mm,慎行提插手法(以免伤及动脉),行针、留针时间不宜过长(因大鼠易挣扎体动)。通过此定位及针刺标准进行的针刺疗效观察,虽人迎穴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有明显的降压趋势,增加样本量或许将得到显著性差异;与非穴治疗相比,经人迎穴治疗后血压明显降低,证实了确切的降压效应。
[1]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1.
[2]石学敏.针灸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
[3]严振国.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1.
[4]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13.
[5]申鹏飞,卞金玲,孟志宏,等.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效应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71-73.
[6]李兰媛.针刺人迎穴治疗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1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23.
[7]滕秀英,王杨.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62-563.
[8]郑盛惠,焦建凯,任蓉,等.人迎穴深刺为主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10):105-106.
[9]胡智慧.针刺人迎治疗顽固性呃逆 42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5):23.
[10]赵然,傅立新.针刺人迎穴对 5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即时降压效应[J].中国针灸,2011,31(5):466.
[11]阎琦,王舒.24 h 动态血压监测观察针刺人迎穴为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1例[J].现代中医药,2014,34(1):50-52.
[12]申鹏飞,王舒.针刺治疗难治性高血压135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2,29(3):241-242.
[13]殷春,杜宇征.针刺人迎穴为主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应观察[J].中国针灸,2012,32(9):776-778.
[14]华兴邦.论动物的穴位[J].中医杂志,1987,28(4):65-66.
[15]严振国,白娟,邵水金,等.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与角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76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