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四对矛盾,提高德育实效

2015-05-04 01:06汤英俊
关键词:实效矛盾德育

汤英俊

摘要:在不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要时刻面对新的问题,把握德育工作中的核心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解析和处理好各种矛盾,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矛盾;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12-1

一、理论上的德育定位与操作上的德育位置的矛盾

1.抓德育工作不如抓教学成绩那么容易“立竿见影”,因为德育工作要有外化到内化、潜移默化的过程,见效需要一定的时期。

2.评价德育工作的标准较为模糊,远非几十条要求就能指明,也不像试卷分数那样可以明确量化。

3.德育工作的强化和优化很难直接而快捷地改变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分数差的局面,很难直接而快速地促成教师教学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飞快提高,因此,德育工作经常被附带地挂靠在班主任管理的规则上,最终导致以管代教,以分代评,以智代德,德育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失去了应有的“首要位置”。

因此,我们在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和落实各项措施时,首先要把德育工作看成是实实在在的育人事业,不可将德育工作看作为直接服务于提高成绩的“辅助工作”,要把德育工作看成如吃饭穿衣一样正常而不可缺少。其次,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认为德育是首位的,更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落实和保证德育的首要地位,我们还要从各种活动中具体考察和克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因为“阵风式”的德育、“形式主义”的德育、“运动式”的德育是不会产生正面效益的。再次,我们还要多方面听取不同方面意见,包括学生及其家长,还有普通老百姓的正确意见,他们的声音对我们改进德育工作,保证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提高德育效益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严格要求与为人师表的矛盾

人格魅力不但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大的探索与奋进的力量。笔者曾目睹这样一个场景:面对庄严的国旗,校长在主席台上对全校学生发表讲话,靠近教师队伍的学生却在下面“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原来是因为这些学生身边站着的几位教师也在闲聊。教师平时辛辛苦苦地用嘴巴教育学生,却总有学生“不领情”,教师难道不该反思自己身教有没有到位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却不去身体力行,教育失败的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三、遵规守纪与自我发展的矛盾

在德育中,我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各种规范纪律,那我们到底是为了让学生在纪律的压束下乖乖地学习,还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向分数看齐”的思想指导下,被挤在“夹缝中”的德育工作根本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追求“稳定”的局面——认为只要无望提高成绩的学生不违纪,便是对所在班或所在学校的最大“贡献”,而并不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制定的“森严”制度和严厉的惩罚措施并不能遏制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其实,这些学生虽然不能很快提高成绩;但只要他们品行良好,积极上进,掌握了适应社会和开拓事业的本领,他们仍可成为建设国家的力量。而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不愿做,甚至不屑做这部分学生的德育工作。一方面,目前重分轻教、重智轻德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允许”教师在这方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这项工作是在很难被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因为它与严格的升学率、抽考成绩的排队名次相比要“逊色”得多。为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分层推进:对于“普通学生”和“暂差生”,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是当务之急;对于“尖子”的学生,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其缓解心理压力的能力,注重人格养成教育,从解决他们自身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内在的自省意识和成长动力,把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成长中的自我信念,指导他们自觉地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强大的行动内驱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班主任一人管理与全员参与管理的矛盾

一般人都认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班主任,就片面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一人的事情,德育考核的对象,当然集中在班主任一人身上,全员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就成了一句空话,德育千个重担由班主任一人挑,其他老师都成了“隔岸观火”的旁观者、严格的评价者,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德育力量。

在评价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又通常用班集体管理积分的评价方法,给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排队”。因为班主任在业绩上的排名与其经济利益、个人荣誉直接挂钩,因此班主任都非常重视与考核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更有甚者,能给班集体管理“加分”的事,班主任就鼓励学生去做,而对班集体积分“贡献”不大的事,则“视情况而定”,有些“不重要”的事即使去做了,积极性也不高。这种量化管理使德育变了味。另一方面,许多不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在工作中,发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方面的问题后,有两种表现,有些教师认为是“份外事”,“瞪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教师就找有关学生当面解决问题,但不少人“碰了一鼻子灰”,甚至吃了学生的“闭门羹”,因为这些学生觉得“你不是班主任,是多管闲事”。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不扣本班班集体管理积分就行了”,另一部分学生则想当然地认为除了班主任,其他教师无权管自己,因此心里根本不“怕”其他教师,只“怕”班主任。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与我们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完善、不合理有关。学生的德行与广大教师(除了班主任)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于是便削弱了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德育工作中的考核奖惩制度不应只面向班主任,也应面向广大教师,要调动所有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工作态势。

猜你喜欢
实效矛盾德育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创新教学方法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