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红
摘要:本文从调活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师真实对话;活化教学方式,让心灵与文本真实沟通;激活学生思维,让思想与思想真实碰撞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真实、灵动为一体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真实;灵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13-1
一、调活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师真实对话
1.敢于俯身。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打开心扉,从而与教师与文本真实地对话。
2.勤于诱导。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善于激趣。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要。要调活课堂气氛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或正反抗辩、或点评、或小组讨论,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
二、活化教学方式,让心灵与文本真实沟通
1.尝试自学,自我感悟。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他认为学习也是实践,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真切地体验,学习中遇到疑问、矛盾、困难这不要紧,可以问,在问中求长进。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训练场,突出“三自”。自学,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未知的知识;自悟,先体悟再理解;自练,先做再分析,让学生拿起知识的武器,给予足够的时间,提供条件,去体验学习的心理历程。
笔者在教学《碧螺春》一文时,就尝试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新课教学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快就明确了文章的重点:采茶、焙茶、品茶。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这些重点内容时,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很容易就能入情入境。再让学生“熟读”、“精思”,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从而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真正做到了自读自悟。这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也充分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2.强调合作,相互启发。“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沟通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不一样,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这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既张扬自己也吸取他人之长,对任何文本都要有“研究”意识,有独到的见解,当然,对别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也要能认同,联想、比较、互相参证,求得认识的统一。
3.鼓励探索,师生互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教学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
如教学《孔子游春》时,问学生:“读完第八自然段有什么疑问?”生说,为什么孔子最后说:“水是真君子啊!”通过思考,学生很快就会从文中找到答案,因为水具有君子的特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孔子的目的是要教育弟子们如何做人。紧接着学生又提出了另一个疑问:“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学生此时必会深入思考探究,从而明白省略号省略了水的其他特点,进而发挥想象,补充出“水”与“君子”具有的其他共性。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扩散了思维,也达到了学文悟理的效果。
三、激活学生思维,让思想与思想真实碰撞
1.质疑问难。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思考。如《黄河的主人》,笔者新课伊始,就让学生自由提问:“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这些问题正是学生阅读中期待解决的,因而在学习体验中学生也能全身心地投入。
2.观点争鸣。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努力阐述理由,在观点争鸣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有位教师在教《落花生》时,就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向谁学习。有的说要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有的说要学习苹果的敢于表现,一时间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学生的思想火花被点燃了,一句句出自肺腑的语言在课堂中流泻,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迸射。
3.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及时地巩固、思考。而这时的思考要求学生能联系前后所学内容来思考,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整合。如在学习了《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又一次去读文思考,从而体会到两首诗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但不同点是第一首诗是通过“悲”来表达的,而第二首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
4.拓展延伸。许多教师在学习课文后都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如一位教师教完《天游峰的扫路人》后问:“假如30年后‘我再来天游峰看望这位扫路人,会是怎样的情景?”有的学生说老人早就仙逝了;有的说物似人非,又有别人在继续老人的工作;还有的说老人仍神采奕奕,鹤发童颜,风采不减当年……这些训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的思想与思想产生了真实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