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实证检验下的民主辨析

2015-05-03 02:40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财政收入财政

王 庆

(兰州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一、引 言

自古以来,财政的核心问题就是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从这一视角出发,洪振快把中国历史的博弈主体分为“血缘—武力”集团、“血缘—文化”集团、“血缘—技能”集团和“血缘—劳力”集团四大类,并总结到血缘远近不仅是心理上的亲疏关系,同时也是利益分配机制,而中国历史博弈从根本上说是围绕利益分配展开的[1]207-244。这实际上提供了一条从经济范畴下的财政观察民主发展的全新视角,毕竟民主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它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模式,但民主进程还是脱离不了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经济背景。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使得可以分配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民主才逐渐彰显出它的重要性。故从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因果关系切入来分析民主发展进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国家是自己生产自己所需的资源,还是通过垄断产品而获得资源,还是从人民那里汲取这些资源将影响国家统治的特征。从长期来看,民主化只会发生在那些统治者所需的资源依赖于人民服从的地方。”[2]46本文试图通过对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因果的实证分析,从财政角度解读未来我国的民主建设,以期实现社会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共同发展。

二、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互为因果下的民主假设

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作出了“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科学规划,将民主问题上升到了整体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实际上,纵观人类民主历史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民主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所谓的民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标准和模式。民主并不是一个现代议题,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一个很小的群体里生活时,就可能形成某种自然机制,使大部分成员在平等逻辑下都能参与那些对部族而言具有决定意义的决策[3]10。发展至今,民主已经历过很多变化,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难以用一个统一的定义、标准或模式来概括。第二,民主的兴衰历程往往折射出个体权利被申诉、被争论和被确认的演进过程,这包括个体的经济权利、表达权利、知情权利和决策权利等。故不管出于何种理由而出现了民主,民主都必然涉及到个体选择问题,而个体做出选择的出发点自然是个体所能获取的各种权利。第三,民主所对应的个体的各种权利之基石在于经济在最大层面上的普遍增长。19世纪中期以后,世界经济有了巨大发展,这不仅使人类的财富生产与生活状况出现了飞跃式提升,还使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们逐渐感觉到那些承袭了千百年的条条框框开始松动,变革本身已毋庸置疑[4]3,而这一时期也成为民主理念与实践不断进步的时期。可以说,民主发展的历史表明,民主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个体追利致富的本能客观上造成了个体之间在财富生产能力上的不均等,进而影响到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市场分工把不同个体联结在了一起,每个个体的权利既在经济增长中得到普遍认同,又在相互依存中实现相互制约与相互尊重。若从财政视角观察民主与经济间这种共生共存关系,那就是代表政府分配份额的财政收入和代表市场分配份额的居民收入间的互为因果界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主发展的现状和趋向。正如马骏所论述的:“从长远来看,财政国家的转型将会引起社会与政治转型……过去三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中国开始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型,这使得国家开始依赖社会,人民开始形成纳税人意识并初步发展出公民权的要求,这就使得国家开始面对政治民主的社会压力。”[2]51-52故可针对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间的关系,来检验究竟是财政收入影响居民收入多,还是居民收入影响财政收入多,从而作出关于未来我国民主发展的假设。

假设1:如果是财政收入影响居民收入多,就政府与公众的关系而言,政府占有主体地位,公众处于被补贴、被扶持的地位,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民主建设,以财政为切入口,此种民主建设更倾向于程序民主。当然,这里的程序民主是强调先通过行政运行程序尤其是财政运行程序的改进,以形成规范性的利益各方相互制约、相互协商的程序民主机制,再在程序民主运行过程中,培养各方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表达方式。

假设2:如果是居民收入影响财政收入多,就政府与公众的关系而言,公众更为主动些,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建设,此种民主建设倾向于自发民主。需要注意的是,自发民主虽强调在个体偏好基础上形成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但个体偏好不可能是孤立的偏好,个体权利也应在一定集群范围内加以实现,故自发民主不是过分强调人本思想,不是说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5]。

假设3:如果是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互为因果,那政府与公众就会呈现出协同进化关系,此种关系下的民主发展倾向于一种混合模式,既有自上而下规范式的程序民主,也有自下而上维权式的自发民主。形象来说,这时的政府与公众就像是一套自然系统内两个最主要的独立单元,彼此相互竞争却又相互依存,并且在长期竞争压力下,两个独立单元都实现了进化[6]。

三、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分析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间的具体关系,本文将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2000—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进行实证考察①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居民收入为城乡居民总收入。。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检验序列是平稳序列且具有协整关系,所以先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1.平稳性检验

对财政收入(czsr)和居民收入(jmsr)指标用Eviews 6.0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因本文旨在考察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关系,采取原序列进行研究更能反映数据本身所代表的意义,所以对所有变量不取对数,使用原序列进行分析。ADF检验模型为:

式中Yt为原始时间序列,a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项,Yt-1为滞后一期的原始时间序列,△YT-i为滞后i期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a、b、r为回归系数,∈t为误差项。czsr和jmsr 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财政收入(czsr)和居民收入(jmsr)ADF检验结果

由表1可知,czsr序列和jmsr序列ADF统计量值分别大于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即czsr序列和jmsr序列分别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财政收入原序列和居民收入原序列是平稳的。

2.协整检验

若两个变量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以利用E-G两步检验法:首先,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jmsrt=a+bczsrt+∈t,则模型残差项为∈t=jmsrt-a-bczsrt,∈t为模型残差估计值;其次,对残差项∈t进行ADF检验,若检验结果表明∈t为平稳序列,则得出czsr和jmsr具有协整关系。

表2 财政收入(czsr)和居民收入(jmsr)回归结果概述

由表2可知,R2=0.983、调整R2=0.982,表明样本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程度高;F=1129.16,可以看出样本回归方程的回归拟合效果显著;t=33.6,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由此可以得出方程为:jmsr=17797.93+1.832czsr,则∈t=jmsr-17797.93-1.832czsr。对 ∈t进行协整性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残差(∈t)ADF检验结果

由表3得出,ADF统计量为-1.9023,小于10%显著性水平检验值-1.60661,说明估计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存在协整性。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为:

yt、xt为y、x 原始序列当期值,yt-i、xt-i为y、x原始序列滞后i期的值,ai、bi、ci、di为回归系数,u1t、u2t为误差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滞后期的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合F检验和P值,从表4可以看出,当滞后期数为1-5期时财政收入对居民收入影响显著,即财政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居民收入不是财政收入的格兰杰原因,滞后期在5期之后两者则互为格兰杰原因。

四、实证检验下的民主辨析与建设

从实证检验的结果上看,滞后期在5期内我国财政收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为因。这就意味着假设1是成立的,即若从财政视角来观察,就政府与公众的关系而言,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占有主体地位,公众处于被补贴、被扶持的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民主现状则更多表现为程序民主;而当滞后期超出5期后,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就演化为互为格兰杰原因,假设3开始成立。这说明未来我国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将趋向于协同进化,政府可以通过科学规划财政运行影响公众的经济生活,公众也可以通过个体权利伸张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自然,民主的发展趋向也会从单纯的程序民主走向程序民主与自发民主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从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的统一。

仔细分析这一实证检验的结论,是有合理性的。笔者以为,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应有两个基本理解: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放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处于不发达状态,而这种不发达状态本身就是整个国家面临的最基本的公共风险[7]。换句话说,民主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普及,是先要解决个体生存与发展所需经济资源的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个体权利与义务的逐步明确①这也是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民主发展的一大教训,不顾经济发展实际而过分追求民主中的个体偏好表达,这样的“自发民主”只会造成民主秩序的混乱,甚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要引以为戒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当前民主实践的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这既是现今我国经济与民主紧密联结之所在,也是现今我国建设民主、发展民主之特色所在。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是财政体制的规范与革新。前文已述,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而能有效联结政治与经济、政府与公众的媒介就是财政。归纳起来,财政对民主建设的推力主要集中在:一是合理的政府与市场、政府间关系的构建。两个关系构建是财政中的难点与重点:一方面是因为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体系,这两种关系总是因时因势而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关系构建既涉及财政收支的获取与使用等经济问题,还涉及利益划分、权力架构等政治问题。这也意味着,两个关系构建属于上层建筑问题,影响我国民主建设进程。二是预算制度建设。预算属于经济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交叉领域,它既有助于实现财政的高效运行,也能通过对财政收支的编制、审核、执行与决算来实现由依赖顺从型转向独立自主型的以民主预算为核心的民主政治。故根据实证检验结论,为使我国民主建设能实现自上而下规范的程序民主,并逐步过渡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应考虑主要从财政体制的规范与革新入手,以实现未来我国政府与公众间协同进化的和谐关系。

1.加快我国财政现代化进程

我国财政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就走上了规范化道路,通过对财政各运行环节尤其是财力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分配的相对规范,逐渐形成了各级政府进而是政府与公众间各自经济行为的可预期性,这对实践程序民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现实表现亦是如此。正是因为分税制的相对稳定,才创造出相对固定的社会财富分配格局;也正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相对固定,才使得政府与公众能够确定各自的利益边界及在此边界内所能得到的各种权利。这也是近些年来公众开始关注税费负担、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等问题的原因,即公众期望通过对财政运行程序的合规性监督来实现对个体经济权利的维护。不过,在规范化过程中,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实现财政现代化逐渐演变为政府与公众新的共同要求,对公众而言,这反映出多年的程序关注已使公众增强了民主意识和民主诉求,具有纳税人身份的个体开始要求获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对政府而言,面对全球经济激烈竞争背景下我国个体诉求增加和国内外公共风险加剧,也需要财政资源能够发挥更大效能,从而得到最大范围的公众认同。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科学规划的深刻背景。也就是说,我国财政体制从规范化走向现代化,不仅预示着财政体制的规范化要进一步加强,而且意味着我国政府已开始参照个体权利诉求来设计未来财政发展道路。规划中概括的公平性、透明性、完整性、法治性等现代财政特征,既显示出我国现阶段民主已具备一定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同时又显示出这种自发性是与程序运行和提升、国家发展规划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故应加快我国财政现代化进程,通过构建实现包容增长的现代宏观调控机制,以促进宏观国民幸福为目标的现代财政绩效考量制度、现代财政收支制度、实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代预算制度和政府与公众协同进化的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发展,把财政建设成既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又有助于民主建设的良善公共伦理体制。

2.推进预算制度建设

预算制度不仅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民主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中政府预算一直是从自由经济走向平等政治的演进通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同时就是所有成员平等拥有决定公共政策权利的评判标准,故预算制度对实践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助力很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预算制度的发展一直较为落后,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才围绕预算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只是这些改革大都涉及预算技术手段的更新,如更有效地编制预算、完成资金流、实现内部监管等,而在改良政府与公众关系、实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作用甚微。

故若从加强民主建设的目的出发,推进预算制度应做到:第一,普及预算理念。我国预算改革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公众等各个层面对预算制度的忽视,没有注意到预算能力是国家能力最基本的支撑[2]57-108,更没有注意到预算制度的改进对探索我国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故我国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过程,也是向各个层面尤其是公众层面普及预算理念的过程。只有在个体充分了解预算的基本程序、特征与作用的前提下,对预算的聚焦才会转化成预算制度改革的强大推力,迫使政府通过预算的现代化改革实现自我约束。第二,完善预算周期,实现程序民主。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与决算全过程都有利于形成管理部门与职能部门、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政府与公众间的公开协商机制,这是从程序上对民主进行的解释与规范。相比空洞地谈民主问题,现今我国更应着眼于首先通过预算运行程序的改进,以形成利益各方相互制约、相互协商的程序民主机制。第三,加强参与式预算试点改革。所谓参与式预算,就是公民表达自己偏好和意见的机制,希望借此能把人民的选择和政府的计划统一起来。2004年,上海惠南镇进行了公众参与预算的试验,之后无锡和黑龙江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推出了街道层面的参与式预算。发展至今,全国已有数千个农村参与式预算项目和十几个镇级项目,但覆盖整个城市或更大范围的参与式预算则寥寥无几[8]。客观讲,这些年我们对参与式预算的期望有些过高了,我国民主发展正处在巩固程序民主的阶段,公众民主意识和民主表达等各方面都比较欠缺。不过,参与式预算的试验,在暴露诸多问题的同时为我们展现了未来混合民主的雏形,应继续加强参与式预算的试点改革,为未来的民主建设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3.增强财政视域下政府与公众的合作

财政是实现政府与公众合作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公众作为财政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总是期望缴纳更少税费以换取更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行为的主要执行者,则期望得到更多财政收入以更好履行公共职责。毕竟,财政收入对公众而言是成本,对政府而言却是收益;财政支出对公众而言是收益,对政府而言则是成本。这种财政行为上的辩证性使政府与公众反而很容易在财政范畴内找到共同点,从而达成合作意向,为民主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具体来讲,通过财政增强政府与公众合作的措施有:第一,财政收入规范化。应明确,财富分配始终是民主问题的核心内容,而以财政收入为中心的分配格局在稳定后,自然会促进各利益主体形成可预期的重复博弈,这是产生合作的充分条件。自1994年之后,我国财政收入在规范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利于分配格局的稳定。下一步应在建设现代财政的规划下,深入明确为什么征收、以什么形式征收、如何完善财政收入结构、如何科学管理与使用财政收入等规范性操作,增强分配格局的稳定性。第二,财政支出民生化。财政支出的民生化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和社会保障上,使财政支出向这些内容倾斜有两个好处:一是民生所确定的上述范围都是政府与公众交集之所在,做好了民生,也就等于和善了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对民生支出项目的强调,可使我国财政收支关系由以收定支转变为以支定收,毕竟以支定收是以确定公共需求为核心,需要多少才去征收多少,而公共需求的确定是一个政府与公众民主合作的过程。第三,转移支付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本就是一个民主色彩浓厚的公众诉求,但分税制下规模庞大的转移支付一直顾及的是地方既得财力,这使得区域之间财力相差越来越大[9]。社会生活基本面的差异给民主带来的只有隔离与猜忌,故应参照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尽快调整转移支付体系,实现转移支付的公平性。第四,培育有限政府与合格公民。我国民主发展的未来趋向对政府与公众都提出了要求,要想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混合民主,那政府就要转型为有限政府,而公众也要升级为合格公民。若从财政视域来看这两个具体要求,可以说,财政范畴下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与确定,勾勒出的就是有限政府;公众对纳税责任、监督义务的承担体现的就是权利与责任集于一身的合格公民,故应在财政实践活动的革新中培育有限政府与合格公民。

五、结 语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发展风起云涌,尤以自发性的街头政治表现突出。这让我们在看到强大的民主诉求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民主自发性的盲从与暴力。须知,即便是在人类原始时期,民主的出现也是基于对族群最大可能生存的自然反应,而其实践的程度则取决于物质生产状况。换句话讲,经济基础决定民主质量高低。这对正处在发展中的我国而言,所带来的启示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为民主而民主,更不能谈民主问题与经济发展脱离。这是笔者从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因果关系出发讨论民主的价值所在。即我们在研究民主内在机理与模式的同时,应从更为宽广、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讨论我国未来的民主发展,应从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具体规划民主建设路径,以期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与民主政治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

[1]洪振快.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2]马骏.治国与理财:公共预算与国家建设[M].北京:三联书店,2011.

[3][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M].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美]西尔维娅·娜萨.推手:改变世界的经济学天才[M].马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王庆.对我国公共财政的伦理探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5):61-66.

[6]王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借鉴革新——兼论管理生态理念[J].行政论坛,2013,(5):19-24.

[7]刘尚希.公共财政:公共化改革的一种转轨理论假说[M]//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13.

[8]何包刚.中国的参与式预算概览[M]//亚欧参与式预算:民主参与的核心挑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79-88.

[9]王永乐,李梅香.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8):103-105.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财政收入财政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我国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一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中国财政收入走势图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