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暄
(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卢暄
(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570228)
摘要:当今世界贸易格局与规则正在经历动态调整,各国面临问题严峻。“一带一路”构想促进陆海联动、互联互通,将亚欧非大陆与海洋联结,推动更高层次的互信互惠互利区域合作,增进沿线各国全方位交流。这一规划刚刚起步,众多措施亟须完善,理论与实践在摸索中前行,而其中地缘经济要素在构想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具体实施的影响已突出显现,它不但可制约,甚至决定地缘政治的走向,且对国家战略具深刻影响。故对“一带一路”若干重要方向上地缘经济的形势予以个别分析极为必要,最终可使“一带一路”构想更加科学推进、稳妥实施,最大程度维护国家利益。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缘经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地缘经济战略意指国家从地理角度出发,将政经、军事等手段予以综合运用,维护地缘经济利益、拓展地缘经济空间,保障国家整体利益。这一学科特别凸显经济利益与经济关系,以合作协调为其主题,而此前颇被看重的政治、军事则退居次席。美国学者爱德华·鲁特瓦克(Edward Luttwak)①爱德华·鲁特瓦克(Edward Luttwak,1942-),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缘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知名学者,专注于地缘政治、经济、历史及战略问题研究,地缘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认为,新的地缘经济观念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地缘经济的安全程度对于当今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已毋庸置疑,而维护地缘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策略即是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发展出一种紧密的经济关系,这对于构造良好地缘政治态势也深具意义。目前而言,中国经济虽然稳步前行,但近来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交往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无论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发、中俄双边贸易水平提升以及与中亚、南亚的经贸均未获瞩目成就。东南亚与我国经贸来往密切,潜力可谓巨大,但又有极为复杂的南海问题牵扯其中,经济政治颇多纠葛。
2013年,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出访时发表演讲,倡议国际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这一构想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为主体,一举将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极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进行创造性联结,可推动亚洲全境、欧洲大陆的整体发展,并且辐射至非洲。世界其他国家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前后也有类似提议。美国先后于1999年和2011年提出 “丝绸之路战略法案”和“新丝绸之路计划”,意在其看重的亚洲利益。日本则大搞“丝绸之路外交”,并自2004年推动“中亚+日本”机制,剑指中亚能源。俄罗斯等国则提出“北南走廊”、“钢铁丝绸之路”等计划,意欲构建覆盖欧亚的贸易运输网络。目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与这些主张有本质不同,是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最大程度兼顾各国需求,互惠共赢,满足各自地缘经济战略要求。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在全球占比63%和29%,货物与服务出口占全球总量23.9%。这一由中国推动的国家战略型构想,对于当前现代化建设、与周边和沿线国家经贸互惠发展及世界地位的确立与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一、“一带一路”的若干重点地区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一带一路”构想有望在数个方向实现突破。按照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在陆地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线经中亚、俄罗斯到欧洲;一线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一线从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之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达印度洋,延伸至欧洲;方向之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直至南太平洋。“一带一路”构想对我国相关省市区提出了高要求与新任务,各地定位及对外合作方向均进行了明确[1]。西北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要深化与中亚、西亚等国交流合作;东北三省则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福建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云南是以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辐射中心为定位进行建设。各省份地区如能按照规划切实履行角色定位,完成“一带一路”的各区域任务,完成与域外国家的顺畅对接,可对我国地缘经济战略的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达成、国家利益的维护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各省区角色定位的确立与对接任务的顺畅完成有赖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数个重要方向的地缘经济要素分析,以便更好把握方向,圆满达成目标。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但两国因历史原因及包括边界在内的遗留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系敏感,对两国经贸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目前主导并鼓吹“印太”(Indo-Pacific)或“印太亚洲”(Indo-Pacific Asia)地缘战略构想,意在对中国日益提升的亚太政经影响力予以平衡制约,同时美国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作为亚洲再平衡战略中的经济支柱,意图将日、韩、东盟等太平洋沿岸国家纳入跨太平洋自贸区建设中。这一协议的实施可能导致中国出口年损失上千亿美元。实际上,TPP将中国与印度均排除在外,众多未被TPP接纳的亚太国家经济利益都有损害,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到掣肘,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实际上是违背包括印度在内的亚太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利益的。美国主要意在该地区地缘政治而非地缘经济繁荣,印度对美国的此点意图应该是清楚的。众多南亚及印度洋国家对于加强与中国的经贸联系,以促进本国本区发展的愿望其实颇为强烈。中国政府此时提出“一带一路”,正说明中国对真正市场经济的坚持、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呼吁、对生产要素合作性流动的倡导以及对自由贸易的尊重。
有学者指出地缘经济思维指导了印度总理莫迪的外交政策*涵盖了2个核心、18个省份、7个高地、15个港口建设、2个国际枢纽机场,2个核心:新疆、福建;18个省份:新 疆 、陕 西 、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 林 、辽 宁 、广西、云南、西藏、上 海 、福 建 、浙江、广东、海南、重庆;7个高地:西宁、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15个港口建设: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 岛 、烟 台 、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2个国际枢纽机场:上海、广州。,且将在推动中印关系方面发挥中心作用。印度必然了解中国的发展对庞大印度市场的渴求,同时也需要中国的大额投资来进行众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设施对于印度的经济勃兴至关重要。尽管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并且是域内的地缘政治对手,但印度深深了解中国作为泛亚经济板块的核心这一地缘经济现实,今后一段时期内地缘经济仍将成为印度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方向。印度对亚投行的积极态度已对此有所印证,而2015年5月莫迪访华透露的友好信号以及双方签署的21项价值超过220亿美元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充分表明了印度对华相关经济构想的高度兴趣、充分信心与积极回应。
巴基斯坦被认为是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支撑点,当前合作已从地缘政治扩展到了地缘经济[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首访巴基斯坦的核心议题即是落实中巴经济走廊(CPEC)。中国将投入460亿美元巨资打造,从中国延伸至巴基斯坦印度洋沿岸的经济带,是一个包括了运输、电信、能源网络和产业园区的整体布局方案。可以说整个巴基斯坦即为广义的CPEC,承担着连接中国西部与印度洋的重要角色。
巴基斯坦作为亚洲大陆与印度洋相接的关键地带,一向是中亚、南亚及中东间的枢纽,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此地区都与阿富汗战争、反恐、极端势力等名词联系在一起,宝贵的地缘价值正在褪色,没有将其转化为地缘经济方面实实在在的优势。巴基斯坦正可借助中巴经济走廊的启动,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真正起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动机的作用,焕发其应有光彩。
瓜达尔港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关键点,不但巴国内对其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它成为牵引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也急需在能源运输方面尽快拓展出马六甲海峡之外的选项,如可通过跨境铁路最后在瓜达尔港出口,可极大降低运输成本,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大为增强,对我国的整体战略构想有利且重要。中巴经济走廊同时还可对南亚另一个区域经济合作安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起到示范作用,并助推其尽快开花结果,共同起到创造良好区域发展环境的重要效用[3]。
2015年2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巴基斯坦时将中巴经济走廊定位于“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为两国切实合作搭建了战略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合点,中巴经济走廊身负重任,不但有利于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起跳板,为其他相关国家起着示范区和试验田的作用,对于构想的顺利开局、稳妥推进深具意义。
一国的经济行为会受到其地理区位的强烈影响,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相邻地区间的合作一向处于重要地位,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正表明地理因素是地缘经济基本要素这一特点。
东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最可能首先收获成果的地区。此地区是中国地缘经济政治战略攸关的地区,也扮演着大国博弈中“平衡中国”的角色,若干国家采用多方示好、多头并进的大国交往方式*巴基斯坦规划部部长伊克巴尔(Ahsan Iqbal)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将加强两国的经济联系,“这条走廊带来的真正契机在于,将两国关系的范畴从地缘政治引领到地缘经济。”英国《卫报》,2015-04-20。。但总体而言,当前虽部分国家与中国仍然存在着海洋权益纠纷,但东南亚各国的对华外交政策总体良好,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东南亚的经济已经与中国不可分割且愈加紧密[4]。
东盟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而中国也对东盟在亚洲区域内经济合作中的领头羊角色予以肯定。两方虽然均属发展中国家,但无论是矿产、粮食、能源、产品结构、劳务以及旅游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两者关系互惠共赢。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协议签署,此自贸区与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并称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同时应对美国TPP协定的挑战,中国表明态度,积极支持和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这一由东盟倡导的区域经济安排。中国清楚认识到,东南亚从地理上毗邻华南经济圈,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键助力,此地区对华意义重大。中国目前已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快相关建设[5],推动与东盟各国的各领域综合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显示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迈上了新台阶。2011年10月,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表示,自贸区对于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来往有极大促进作用,对参与国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可以说是给双方合作注入了强心针,符合东南亚国家各自利益,是能够得到他们从地缘经济层面考虑而做出的实际积极回应的。
近年来南海之战略意义因各国发展经济中对石油、天然气的能源需求而日益凸显。南海问题发展至今严重影响了中国贸易运输安全、能源安全,周边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对南海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并且引入了域外国家如俄罗斯、印度等国参与其中。美国一直鼓吹南海地区的自由航行权,支持越、菲等国对南海岛礁的领土和资源的开采主张,同时加大对东盟国家的全方位援助。日本也极为看重南海通道在能源输入与贸易往来上的重要作用,并以开发援助形式扩大其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同时极力降低中国在该区控制力。
地缘经济安全被认为是国家其他经济安全的保障[6],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因各方面条件所限不能对南海有效利用,能源开发、运输安全均受影响,中国南部海洋方向整体地缘经济空间大受挤压,地缘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对此挑战需积极应对,灵活变通,因时、因事制宜,以“合作共赢”方式推动解决南海利益争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以地缘经济手段和平、互惠地促成地缘政治问题解决,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全局发展。
中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中亚则为途经的核心路段,均为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战略支点。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五国关系发展良好,均已建立“战略”级关系*RCEP包括东盟10国和东盟的自贸伙伴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等共16个国家,如RCEP按计划实施,将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从西方向亚洲转移的进程。。“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自身国家发展计划可以完美对接,如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土库曼斯坦的“强盛富民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和“2050年发展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的“福利与繁荣规划”、塔吉克斯坦的“2030年国家发展战略”、吉尔吉斯斯坦的“2013-2017年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等,均可在已有项目基础上,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道合力,优势互补。
俄罗斯与中亚地域覆盖亚欧,民族众多,信仰多元,与我国共有漫长边界,一些跨界民族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有着良好的推进基础,“向西开放”构想也有利于我国的东西部均衡发展*相关内容包括:1.协助开发湄公河流域;2.积极参与泛亚铁路和公路的建设;3.加强与东盟各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4.扩大双方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但若无中亚国家的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沦为空谈。同时应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安全形势有恶化倾向。东海与南海争端待解,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未有缓和,西北省份极端宗教势力兴风作浪,虽我国与俄罗斯及西北邻邦中亚诸国的关系处于一个稳定友好时期,仍需特别注意此地区的安全形势。“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沿线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牢固的地区安全基础,且直接影响到我们西北边疆的总体安全形势,同时,构想的顺利推动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也能一定程度上消弭地区安全的不稳定态势。
目前中国西北省份相关工作已经展开,陕西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 甘肃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的工作也已开局[7],都在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及其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研讨具体项目,加快区域发展,对接域外合作。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需着力建设交通运输通道,同时加强经贸、能源、安全、人文等多领域合作,力促相互理解、文明互鉴,使彼此间关系更加紧密牢固,这样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不但给沿线居民带来实惠,且有利于各地区的长治久安,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切实符合各国根本利益。
东北亚地区经济目前缺乏特色,没有形成集体优势,潜力发挥程度低,世界地位及作用不够突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势所趋,东北亚国家间经济合作已列入区内各国议事日程。但鉴于该区经济体间互补性虽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却仍待时日方可实现,故不能一蹴而就地要求此区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亮点,但作为战略东段节点,目前可从经贸关系比较密切且具加强合作意愿的国家地区入手,如中国东北地区、山东半岛等地即可加强与日、韩甚至俄远东地区间贸易和投资往来,发挥出一带一路东段的节点作用。
不可否认,东北亚地区因多方面原因地缘政治形势复杂、情况多变,存在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日韩通道及区内港口效能尚待观察[8]。中国东北三省区域内跨国通道亦未顺畅启动运行、资金缺口较大、运输能力滞后、项目支撑乏力,直接影响了多边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达成。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启动后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黑、吉、辽三省作为“一带一路”构想十八个重要省份的组成部分,尤需甩开历史包袱,克服障碍,抓住历史机遇,尽快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建中来。
中国已明确表示, “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沿线国家还是域外国家,均可通过参与共建为本国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与俄罗斯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关系为战略伙伴关系,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则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它从地缘角度出发,克服局限性,利用优势,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倡导无政治附加条件的“合作共赢”新理念。
“一带一路”强调共同发展,这包括了中国周边国家、亚洲全境乃至欧洲国家。从历史上看,欧亚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大陆间的来往交流,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将继续助推两地交往,越过漫长的陆界和海岸线的阻隔,使欧亚各国真正受益。除了通向欧洲大陆,“一带一路”还将其影响辐射非洲。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出访时已在非洲提出“中非共同体”的非洲战略,后于2015年出席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亚非领导人会议时,又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强调了新形势下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亚非合作的决心[9]。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建议,“一带一路”需在促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加上“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非洲战略[10],故 “一带一路”战略可完善为“一带一路一洲”,不断促进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洲,在有利于中国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创造“造血”机制。
二、“一带一路”推行中的误区与障碍
中国若干省份已经启动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工作,但相关推进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西部的中东欧形势多变、前景不明,不确定性因素剧增;东部的东亚、东北亚国家间缺乏政治互信;南部方向与东南亚某些国家因海洋问题关系敏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前景平添变数。因此,在复杂形势下,面对“一带一路”这一长远规划,如何稳妥推进、扎实工作、走出误区、克服障碍,乃当务之急。
有人将“一带一路”视为新马歇尔计划,忽视了合作共赢是其主要内容。美国通过二战后的 “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国家提供了上百亿美元,帮助西欧经济完成了战后重建。“一带一路”性质与此截然不同,这并非是中国对外单向投入,争夺市场的战略,而是具有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涵,沿线国家合作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合作交流,而非单向输出。它并非强国对弱国,大国对小国的单纯经济援助计划,而是基于地缘经济的区域产业分工[11]。它对中国自身利益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是双向乃至多方有利的。这一点不但需对国外相关国家进行清楚的概念诠释,而且更应首先扫清国内部分人士头脑中的错误理解。
还有的观点将“一带一路”简单视为纯粹的经济构想,而忽略了其跨领域合作、全局发展推进的特点。当前“一带一路”的核心仍应着眼在陆海统筹、沿线各国全方位开发合作上来[12]。归根到底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方面任务,以地缘经济入手解决全局问题,而非仅仅是经贸和基础设施的推进。
“一带一路”推行当中的一大障碍在于其风险性,因此不可过于乐观地将“一带一路”简单视为稳赚不赔的生意,需对其各种风险审慎评估。地缘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发展中国家要比资本经济大国承担更多风险*中国将于2015年年内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并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首先要摆正观念,清楚认识到我国对于投入到“一带一路”构想上的相关资产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军事安全保障,由此潜伏的巨大风险是现实存在的,必须正视及考虑相对稳妥的应对方案。其次要避免中国各相关省份、地方炒作概念、盲目上马、重复浪费,把人为经济风险降到最低[13]。此外,我们要避免“一带一路战略”提法被他国误解,打消他国疑虑,不给“中国威胁论”以口实,尽量多使用中性语言如“构想”、“倡议”、“规划”等。再者,“一带一路”某些相关国家的态度至今不够明朗,对于中方提议仍处观望摇摆之中,或有着与中国迥然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基础设施、法律制度、资金准备、政府对华态度均存问题,甚至政局不稳、恐怖活动肆虐,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五通”的进程。与此同时,美、日等国也都在加紧进行对其有利的地缘经济和战略布局。这都是推动“一带一路”构想顺利实施的现实障碍。
就目前的工作而言,走出误区,处理障碍,切实了解“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真实需求与地缘经济要素,可有效保障战略在推进初期少走弯路,少受损失,更好地进展。
三、“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正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这一融入世界体系的趋势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此特点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更为明显。当前世界上,地缘经济已突出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三个主要的具竞争形态的经济集团已经形成且各具特色。以法、德为主导的欧洲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经济区实力雄厚、资源丰富、经济势力范围广阔,但这也是对中国最为排斥的一个集团,而以中、日为主导,包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环太平洋经济区,虽目前经济水平相对最低,但合作形式丰富多样,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美国兰德公司曾提出21世纪的贸易和经济竞争优势将被那些抢先启动的区域性贸易集团占据。“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突破美国主导的经济桎梏,将最具活力的亚洲、发达成熟的欧洲、潜力非凡的非洲联接起来,促进沿线国家优势互补,为各自发展开启新的机遇,将潜力充分发挥[14-16]。
基于地缘经济考虑的经贸合作始终是国际交往的突破口,也是解决国际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17]。今天,地缘经济与大国外交、国家战略已紧密相连,地缘经济战略成为中国大战略的一大主题,“一带一路”构想顺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秉承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呼应各国地缘经济要求,照顾各自地缘经济利益,必然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开放的世界新秩序和多领域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提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EB/OL].(2014-08-11)[2015-01-22].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11/c_1112013039.html.
[2]刘宗义.冲突还是合作?——“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选择[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4):4-20.
[3]NIRANJAN SAHOO.Decoding modi’s foreign policy[EB/OL].(2014-09-23)[2015-01-01].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4/09/23/decoding-modi-s-foreign-policy.
[4]陈利君. 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前景与对策[J].云南社会科学,2014(1):1-6.
[5]王志民.西南周边地缘态势与"南方丝绸之路"新战略[J].东北亚论坛,2014(1):94-105.
[6]陈继东.近年来中国、印度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态势[J].南亚研究季刊,2010(1):71-76.
[7]丁志刚.地缘经济安全:一种新型的国家安全观[J]. 西北师大学报,2001,38(2):85-90.
[8]李靖宇,张卓.关于中国面向世界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2010(8):46-60.
[9]肖宪.“向西开放”需外交全局统筹[EB/OL].(2013-07-31)[2015-01-12].http://old2013.cssn.cn/32/3214/201307/t20130731_387107.html.
[10]魏婧,宋一安,张春贤.“一带一路”战略在新疆已开局[EB/OL].(2015-03-04)[2015-03-15].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04/content_34945435.html.
[11]张抗.新丝绸之路中的地缘经济新思维[EB/OL].(2014-05-11)[2015-01-15].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4-05/11/c_126481460.html.
[12]潘洁.国家发展改革委:域外国家也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EB/OL].[2015-04-16]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4/16/c_1114996622.html.
[13]张宝通.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和国家发展定位分析——基于丝绸之路万里行实地考察视角[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1):78-82.
[14]鲍盛刚.“一带一路”与中国大外交[EB/OL].[2014-12-27].http://www.qstheory.cn/wp/2014-12/27/c_1113799666.html.
[15]王辉.理解“一带一路”战略应避免三个误区[EB/OL].(2014-07)[2015-02-10].http://www.huanqiucaijing.cn/2014-07-wang-hui.html.
[16]陈才.地缘关系与世界经济地理学科建设[J].世界地理研究,2001(3):1-7.
[17]卢光盛.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缘经济学[J].世界经济研究,2004(3):11-16.
(责任编辑:任红梅)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简介:卢暄(1972-),男,陕西汉中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历史、文化及政治地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地缘政治、公共关系及公共外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5)05-0060-06
The Situation Analysis of Significant Dire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 Geo-Economics Perspective
LUXuan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Nowadays, the trade pattern worldwide is experiencing a time of dynamic adjustment. Countries are facing different kinds of serious problems. It is in this situation, the concep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an promote the linkage between land and sea, as well as the link up of Asia-Europe-Africa and ocean. It also can pus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mutual trust, mutual benefit and mutual profit between regions to a higher level,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ad. This plan has newly started, it requires to be prefect while its time of groping forward in the theory practice. The geo-economics factors which has been put into a significant position, and has a influence over concrete implement, is now becoming increasingly obvious. It not only can affect even determine the trend of geopolitics, but also can impact the national strategy. So, it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he situation of geo-economics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 several significant directions. Only then can we push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forward scientifically and enforce steady. Finally can preserve the national intrest mostly.
Keywords:silk road economic belt;geo-economics;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