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敷联合曲张静脉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48例

2015-05-03 06:11胡满香李浩杰牛丽霞
中国药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溃疡面性溃疡溃疡

李 叶 ,胡满香 ,李浩杰 ,张 鹤 ,梁 红 ,张 凯 ,牛丽霞

(1.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2.河北省晋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北 石家庄 052206)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下肢静脉曲张最严重的并发症。下肢静脉曲张造成血流长期淤积,致局部静脉压升高,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营养障碍,形成局部皮肤溃疡。浅表性静脉曲张引发的下肢皮肤溃疡约占全部静脉曲张性溃疡的80%[1]。西医对溃疡创面的治疗以创面换药、手术植皮为主,但治标不治本,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或创面愈合后易复发。静脉曲张性溃疡属中医“镰疮”“筋瘤”范畴,与气血不畅、血脉瘀滞、湿邪阻络有关[2]。笔者观察了对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在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加静脉抽剥并闭合术基础上,联合自拟行气活血中药药剂湿敷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医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患者93例。入组标准:有明确的下肢浅静脉曲张病史;深静脉通畅试验显示深静脉通畅;溃疡部位位于膝关节以下至踝关节以上。排除标准:患肢深静脉病变、交通支静脉病变及血栓患者。入组患者中,男61例,女32例;年龄47~75 岁,平均(65.4±7.7)岁;下肢静脉曲张病史 5~17 年,平均(8.9 ±3.4)年;溃疡时间 4 ~17 个月,平均(8.9 ±2.4)个月;双下肢溃疡 47 例,单下肢溃疡 46 例;溃疡面积(3.2×2.4)cm2至(8.8×5.6)cm2。所有患者按掷硬币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静脉曲张及溃疡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经彩超检查,用彩笔标记定位大隐静脉、曲张浅静脉及异常穿通支静脉。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溃疡面均行彻底外科清创,用3%双氧水彻底冲洗创面,清除坏死或腐烂组织。彻底清创后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加静脉抽剥并闭合术。手术使用法国Gamida公司生产的Stripp′In静脉曲张剥脱器行病变静脉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主干点式抽剥,对与溃疡相连有倒流病变的曲张静脉进行结扎,对细小的轻度曲张的静脉采用电刀系统行电凝闭合,术毕,皮下及皮内缝合。此外,对肉芽新鲜的较大溃疡予点状植皮处理。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低分子肝素3~5 d,溃疡部位每日常规外科换药,直至溃疡面愈合。出院后口服抗生素2周,2周后解除弹力绷带,改穿医用弹力袜3~5个月。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术后换用医院药剂室自拟中药方剂湿敷,组方为黄芪30 g,川芎、红花各20 g,苦参、黄柏、黄芩、黄连、紫草各15 g,蒲公英、金银花各10 g,煎汁后取无菌纱布浸药液后湿敷1 h,每日1次,直至溃疡面愈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记录两组术后溃疡面愈合时间,术后10 d判定症状与体征评分及溃疡愈合效果。症状与体征评分包括溃疡面肉芽生长、疼痛、渗出、出血、水肿 5个维度[4],每个维度分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分别赋分0,1,2,3分,得分越高,症状与体征越严重。治愈:溃疡愈合,周围血运改善,皮色转淡;显效:溃疡面积缩小大于60%;好转:溃疡面积缩小大于30%;无效:溃疡面积缩小小于30%。总有效=治愈+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分组,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 t检验;定性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单项有序列联表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2和表3。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溃疡创面全部愈合,观察组术后溃疡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0.3 ± 5.1)d,明显 少 于 对 照 组 的 (27.1 ±7.8)d,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t=5.006,P< 0.01)。

表2 两组患者术后10 d溃疡创面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 ± 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10 d溃疡创面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肉芽生长1.2 ± 0.5 1.6 ± 0.7 3.186 0.002疼痛1.6 ± 0.4 1.8 ± 0.8 1.539 0.127渗出1.2 ± 0.4 1.7 ± 0.7 4.263 0.001出血0.8 ± 0.4 1.1 ± 0.5 3.204 0.002水肿1.1 ± 0.4 1.4 ± 0.6 2.854 0.005合计6.0 ± 1.5 7.4 ± 2.2 3.605 0.001

表3 两组患者术后10 d溃疡面愈合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又称静脉淤滞性溃疡,多由静脉曲张引发下肢静脉高压,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营养障碍。下肢静脉高压引发血管通透性改变,局部可发生破溃,血浆及蛋白和红细胞漏出,妨碍毛细血管与组织间隙的正常物质交换,降低血液纤溶活性,并容易继发感染;破溃处感染皮肤消耗大量生长因子病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可造成溃疡创面经久不愈。因此,静脉血流异常引发的静脉高压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手术处理病变血管是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和解除静脉高压的根本治疗手段[5]。同时,对溃疡创面而言,除局部保守治疗外,手术处理病变血管也是促进溃疡面愈合的病因治疗手段[6]。对于由大(小)隐静脉等浅表性静脉曲张引发的下肢溃疡,高位静脉结扎并点式抽剥术具有主干抽剥完整、曲张的小静脉闭合充分、出血少等微创优势[7],且术后感染率低,深受外科医生的青睐。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属中医“镰疮”“老烂腿”“筋瘤”范畴,病机为营卫不畅,气血瘀滞,湿邪下注,久则化痰、痰阻脉络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8]。轻则脉道扩充,肢体沉重,重则皮肤破溃、筋败肉腐、病情缠绵[2]。针对上述病机,石家庄市中医院药剂室自拟益气行血祛瘀中药方剂,含黄芪、苦参、黄柏、黄芩、紫草等10味中药。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扶正去邪,生肌祛腐,用作君药;川芎、红花破血祛瘀,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紫草凉血润肤、生肌敛疮,苦参清热利湿、祛瘀解毒,黄柏、黄芩、黄连(中医称为“三黄”)清热燥湿、托毒消痈,上述7味中药为臣药,助君药益气活血、化痰祛瘀;金银花、蒲公英疏表解热、清热解毒,用作佐使药,助君臣药共奏益气活血、清热燥湿、祛瘀通络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尚具有扩张血管、抗菌、抗炎、利尿、降低血液黏稠性、促进肉芽生长、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对溃疡面局部营造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可促进溃疡创面尽早愈合[9]。笔者取上述中药组方煎汁后采用无菌纱布局部湿敷,术后10 d,观察组溃疡创面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溃疡面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说明采用中药湿敷的方法有助于改善创面愈合。分析其原因,一是湿性敷料与创面紧密贴合,有效药物组分直接透入创面发挥上述功效,二是湿敷营造了创面局部湿润、低氧、微酸的微环境,有利于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促进溃疡愈合[10]。

综上所述,行气活血中药湿敷治疗溃疡创面具有活血祛瘀、抗炎消肿、去腐生肌的功效,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加静脉抽剥并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基础上联合采用中药湿敷,能明显减轻溃疡面症状,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增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靳汝辉,王小平,王 群.下肢静脉性溃疡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6):649-651.

[2]菅书明.对我院48例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4):127.

[3]苏汝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小腿溃疡32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25(3):25.

[4]李 军,张莉莉,张凤新.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慢性溃疡性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49-52.

[5]周 波,庄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73例临床观察 [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382-383.

[6]张 宇,王小平,粟文娟,等.清营方中药熏洗结合疮面缠缚治疗臁疮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6-8.

[7]傅翼东,朱家平,赵 华.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并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16-17.

[8]张密香,尚荣安,樊晓静.两种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48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2):16-17.

[9]郭淑芸,吴爱须,杨彩云.湿性愈合敷料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分析[J].河北中医,2010,32(12):1 796-1 797.

[10]曹烨民.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中西医外治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6):526-527.

猜你喜欢
溃疡面性溃疡溃疡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重症脑出血病人血清HSP70、HSP90水平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
蒙脱石散可治口疮
都是“溃疡”惹的祸
治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
维生素C片治疗口腔溃疡
胃铋镁预防外科术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