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汉语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产生与发展
张 婷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从“专名+通名”和“通名+通名”区别考察汉语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产生与发展可知:“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萌芽于先秦,发展于西汉与中古汉语阶段,成熟于近代汉语阶段。“通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于近代汉语阶段出现并发展。
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产生与发展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3.014
凝结式同位短语是汉语同位短语的重要类型。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系统归纳了汉语同位短语的类型,其中涉及到关于现代汉语凝结式同位短语的类型和结构特征①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但关于古代汉语凝结式同位短语的系统研究却很少,只散见于少数学者的专书或断代同位短语研究的论文②黄河:《关于同位结构》,《汉语学习》1992年第1期;李人鉴:《关于所谓“同位词组”》,《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2期;刘泽民:《论同位结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中,未见将对此类同位短语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凝结式同位短语由具有“下位+上位”关系的两个名词构成,并且具有整体性的表达功能。凝结式同位短语有表人名词凝结式和非表人名词凝结式两类,表人名词凝结式主要指“周荣祖秀才”“贾宝玉王爷”“秀才官人”这类短语,主要有“专名+通名”和“通名+通名”两种形式。
(一)不完全形式
“专名+通名” 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不完全形式主要以“姓/名+通名”构成。考证发现,先秦汉语中已经出现了此形式的萌芽,比如:
(1)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韩非子·难一》)
(2)其新臣曰:“从吾君之命,遂攻之子,颀骋而告桓司马。”(《左传·哀公十四年》)
(3)说张相国曰:“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战国策·赵三》)
(4)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战国策·燕三》)
上例中“仲父”“桓司马”“张相国”“樊将军”均是“姓/名+通名”的形式。“仲父”是表人名的“仲”与表示男性长辈称谓的“父”构成“专名+通名”的形式,可以认为是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不完全形式。“仲父”这个名称,虽然起初是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但随着使用的普遍性,实际已成为管仲的别名了,“仲父”也凝结成一个名词。另外,《战国策》中除了“张相国”“樊将军”,还有“田先生”“徐夫人”的用例,都是单音节姓分别与普通名词“相国”“将军”“先生”“夫人”的组合。这种形式的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有词化的倾向。
西汉以后,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不完全形式逐渐增多,如以下几例:
(5)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列传上》)
(6)夫蔺先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公孙创业于金马,票骑发迹于祁连,司马长卿窃訾于卓氏,东方朔割名于细君。(《汉书·扬雄列传下》)
(7)孝武皇帝幸李夫人,夫人死,思见其形。(《论衡·乱龙篇》)
上例中的“王将军”“李将军”“蔺先生”“李夫人”均为“姓/名+官职名/称谓名”,由此可见,汉语“姓/名+官职/称谓”的称谓形式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而且比较常见了。
中古至近代,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不完全形式仍有很多用例,且“姓/名+通名”形式中的后项“通名”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有表示官职的,如吴县丞、卢参军、吕温侯、汤镇台、虞博士、张孔目、程朝奉、薛御史、韦司马、段使君、王主簿、刘判官、朱都事、李司士、裴仆射、张尚书等。
有表示身份、职业的,如骊皇后、李后主、赵道姑、赵尼姑、王货郎、潘富翁、孙婆子、郝上户、王女郎、张夜叉、段侠士、熊店主、陈秀才等。
有表示直接称谓的,如章相公、仇妈妈、宝兄弟、蓉大爷、蓉大奶奶、林妹妹、袭姑娘、文先生、文客官、宝姑娘、琏嫂子、刘姥姥、秦小官、凤丫头、申大官人等。
以上各例均是“姓/名+通名”的形式。比较特殊的是,“蓉大奶奶”“申大官人”的后项“奶奶”“官人”前,有简单的修饰语“大”。可以说明,在“姓/名+通名”的结构中,通名之前可以添加简单的单音节修饰语。这与凝结式的整体称谓功能有关:如果“通名”前的修饰语过于复杂,那“姓/名”与“通名”之间的距离感增强,整个结构称谓功能的整体性也就减弱,自然削弱了结构生成。因此,在“姓/名+通名”的结构中,只能插入简短的修饰语。这个特点在“专名+通名”成熟形式中同样适用。
“姓/名+通名”是表人名词凝结式不完全形式的基本格式,可以看作是“专名+通名”表人名词成熟形式发展的基础,但其与成熟形式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二)成熟形式
“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成熟形式——“姓名/称号+通名”,在先秦其他典籍中并没有出现,只在《战国策》中有用例,如:
(8)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战国策·赵三》)
(9)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战国策·燕一》)
以上两例均是“姓名+通名”的形式,是“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成熟形式。这种成熟形式的后项“通名”,最初只由“先生”一词充当。这是因为“先生”与“将军”“相国”“夫人”等名词相比,只是单纯用于称呼,不能对所指称对象提供更多属性信息,因此基本出现在后项位置,这正与凝结式同位短语的整体表达功能相契合。
西汉以后,“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成熟形式逐渐增多,后项通名的指称范围逐渐扩大,如:
(10)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
(11)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史记·赵世家》)
(12)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苏秦列传》)
表人名词凝结式成熟形式与不完全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成熟形式的前项专名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构成前后两项形式上的对等,而不完全形式的前项为单音节的“姓/名”。
考证发现,先秦其他典籍中“专名+通名”的成熟形式几乎没有,只在《战国策》中出现。张文国先生《〈尚书〉语法研究》中关于同位短语的研究也没有提到“专名+通名”的形式*张文国:《〈尚书〉语法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因此可以判定,“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成熟形式在先秦时期出现,但数量不多,西汉以后逐渐增多。
再看下面几例:
(13)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三国志·吴书·朱然传》)
(14)凯陈:“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国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复严密故迹,亦不可听。”(《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上述两例,皆为“专名+通名”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后项的称谓名“小子”“小吏”,均不是敬称,出现在话语中,说话者都带有轻蔑之意,是一种非表敬的用法。但因为以上几例中的同位短语都是作为呼语出现的,也可以体现出“专名+通名”结构的整体表达功能。
“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成熟形式真正发展并普遍使用,是从近代开始的。唐宋以后,“专名+通名”同位短语的成熟形式在文献中的用例越来越多,而且后项“通名”的指称范围越来越广,如:
有表示官职的,如杜万员外、韦冰司马、李从珂将军、稽清知县、李杰府尹等。
有表示职业、身份的,如地藏菩萨、蒯适名士、叶净能道士、徽宗皇帝、窦天章秀才、曹操英雄、唐伯虎解元、封氏孺人、贾宝玉王爷、香菱小丫头子、袭人丫头等。
有表示称谓的,如陈希夷先生、朱孛堇相公、鲁斋郎大人、石府尹老爷、阿三小子、柳七官人、秦钟小崽子、鸳鸯小蹄子、王闰香小姐、刘刺史老爷等。
有表示关系的,如赵盼儿姐姐、引章妹子、端云孩儿、小蓉大爷、紫鹃姑奶奶、存孝儿、窦鉴哥、小芸二爷、李十太爷、妙玉师父、杜蕊娘姨姨、鲁斋郎哥哥、包待制爷爷等。
有表示人物特征的,如倪二金刚等。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充当后项“通名”的词语,主要以直接称谓名词为主,如先生、相公、小姐、大人、老爷等,即后项“通名”可以用来直接对人物进行称呼。后项“通名”具备了称谓功能,也就意味着整个“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具有了整体性表达功能。另外有些后项名词虽然表示人物的身份、官职或关系,但同时也可以用来直接称谓,如员外、秀才、孩儿、王爷、孺人等。有的后项名词虽然不经常用作称呼,但有时也可以充当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后项,如金刚等。举例如下:
(15)这四句诗,乃是国朝唐伯虎解元所作。(《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16)看看的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红楼梦·第一回》)
(17)若说贾二这小子他忘恩负义,我便和几个朋友说他家怎样倚势欺人,怎样盘剥小民,怎样强娶有男妇女,叫他们吵嚷出来,有了风声到了都老爷耳朵里,这一闹起来,叫你们才认得倪二金刚呢!(《红楼梦·第一零四回》)
刘街生将表人的一般普通名词分为两类,直接称谓名词和非直接称谓名词。提出了关于现代汉语表人名词“专名+通名”形式的规律,认为“进入这个格式的通名只能是具有直接称谓功能的名词,但两类名词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49页。我们也考证到,古代汉语中充当“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后项的除了一些专职称谓的名词外,表官职、身份、特征的名词同样也可以充当这类同位短语的后项。这是因为,有些表示官职、身份的名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对人物进行直接称谓,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要具体受到上下文语言环境、说话者习惯的影响。
另外,“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成熟形式的前后两项之间也能够插入简单的修饰语,如香菱小丫头子、秦钟小崽子、鸳鸯小蹄子等。成熟形式和不完全形式能够生成嵌套,如刘刺史老爷、石府尹老爷等,前项均是“姓+官职”的形式,后项是直接称谓名词“老爷”“大人”。这种组合将“姓+官职”的形式放在前项,为指称对象提供了职位信息,将直接称谓名词放在后项,使整个同位短语具有了直接称谓功能,也构成了前后项“下位”与“上位”的语义关系基础。
与“专名+通名”的形式出现较早不同,“通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自元代才出现。这种结构中的前后两项皆为通名。请看几例:
(18)我拜做了哥哥,因此修一封书。他道是相公哥哥哩!(等孤云了)(高文秀《温太真玉镜台·第四折》)
(19)(那王媒婆)便开口问道:“秀才官人,几时回家的?甚风推得到此?”……王婆推辞一番便接了,道:“秀才官人,敢是要说亲么?”(《拍案惊奇·卷十》)
(20)宝玉接过看时,上面皮儿上写着“叔父大人安禀”。(《红楼梦·第八十五回》)
(21)万中书向秦中书道:“令弟老先生在府,何不也请出来会会?”(《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下面具体分析近代汉语语料中的“通名+通名”凝结式用例:
状元女婿 太医哥哥 府尹相公 大人爷
——关汉卿杂剧
相公哥哥 卖货郎哥哥
———元刊杂剧三十种
知县相公 县宰相公 观察相公 县令相公 青天爷爷
尊翁长官 秀才官人 令爱小姐 门馆先生 家长哥 尊阃夫人
——《初刻拍案惊奇》
寡妇奶奶 叔父大人 父亲大人 清客先生 节度大人
贵妃娘娘 娼妇蹄子 老管家嬷嬷
——《红楼梦》
县主老爷 长兄先生 青天老爷 贤婿老爷 总兵大老爷
令堂老夫人 令弟老先生 施主老爷 邻居老爹
——《儒林外史》
分析以上各例可以发现,在“通名+通名” 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中,处在前项位置的词语,有表示官职的,如府尹、知县、县宰、观察、县令、节度、总兵等,有表示身份的,如状元、秀才、门馆、寡妇、娼妇、清客、贵妃、老管家、县主、施主、卖货郎等,有表示关系的,如长兄、贤婿、家长、邻居,有用作直接称谓的,如叔父、父亲等,也有表示对人物的尊称或喻称的,如青天、尊翁、令爱、尊阃、皇天菩萨、令堂、令弟等。这表现出“通名+通名” 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前项名词的多样性。虽然这类同位短语的前项是“通名”,而“通名”本身不具有特指性,但通过上下文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将这些“通名”的所指确定化,也就是这里的前项“通名”具备了“专名”的特征。因此可以构成凝结式同位短语下位与上位的语义关系。
另外,出现在此类同位短语后项位置上的名词,主要以直接称谓名词为主,如女婿、相公、官人、先生、小姐、老爷、娘娘、大人、奶奶、嬷嬷、母亲、夫人等。这些直接称谓名词,可以直接称呼人物,比前项的称谓能力强。
通过分析这些“通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可以看到,前项名词可以使用非直接称谓名词,但后项却主要以直接称谓名词为主;如果前后两项均为直接称谓名词,那么后项直接称谓名词的称谓能力更强。比如“叔父大人”“父亲大人”,前项“叔父”“父亲”已经是直接称谓名词,而后项“大人”参与同位短语组构仍能成立,说明“大人”一词的直接称谓能力要比“叔父”“父亲”要强。因此,汉语中的“大人”一词与“先生”一样,同样是强势直接称谓名词。
最后,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的考证分析,我们设计出汉语发展史中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统计表:
表1 历代汉语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统计表
总结上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这种常见的人物指称形式有“专名+通名”和“通名+通名”两种。
“专名+通名”的形式自先秦出现,西汉至中古汉语阶段发展,近代汉语阶段成熟并沿用至今。其中,不完全形式“姓/名+通名”是最早产生的,且数量很多,主要是因为“姓”一般为单音节名词,而“通名”一般为双音节名词,二者的组合构成了汉语三音节组合“1+2”(如李将军)的形式,相对于“2+1”的音节形式(如将军李),更符合汉语音节配合规律。与此同时,不完全形式“姓/名+通名”通过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使前项专名扩展为双音节或三音节名词,便构成了凝结式“姓名+通名”的成熟形式。
但同样作为凝结式同位短语,“通名+通名”的形式却出现很晚,直到元代才开始出现。这是因为,从语义角度分析,同位短语的语义中心是构成成分中的“专名”,其他成分都是对“专名”的限定或者补充说明,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专名”是同位短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这一层面分析,“通名+通名”并不能算标准形式的同位短语,而是在“专名+通名”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起来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演变,是因为大多数“通名+通名”同位短语主要出现在对话、交际中,其前项通名在某一语境中被赋予了确定的意义,具有了类似专名的特征,具有了与“专名+通名”相似的语法功能。这也是促成“通名+通名”形式构成的一大原因。
[责任编辑:诚 钧]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ppositive Condensation Phrases of Noun Denoting Person in Chinese
ZHANG Ting
(SchoolofLiterature,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densation appositive phrases of noun denoting person, which includes two types: “proper noun + common noun” and “common noun + common noun”.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The type of “proper noun + common noun” has germinated in the pre-Qin period, developed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Mediaeval Chinese period, and matured in the Modern Chinese period. The type of “common noun + common noun” has gener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Modern Chinese period.
condensation of noun denoting person; appositive phrase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2014-11-24
张婷(1982- ),女,汉,山东莘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学。
I
A
1002-3194(2015)03-0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