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丽
摘 要:“喜欢欺负自己喜欢的人”,这既是青春期中学生交往的重要特色,更是青春期矛盾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面对青春期的学生,立足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真实需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构建,关注课堂和班级文化生态的生成,会帮助他们冲淡、化解青春期的火药味。
关键词:青春期;有意义的对话;螺旋上升的交流;文化生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59-2
案例呈现
没有经验,不够坚强
——但我依然爱着你们
1.教室里
我轻轻的走过廊台,重重地跨进教室门框。只见围观的同学大笑,有人用正直的十名指指着你,然后,他口中说出了六个字——“老班,他抄作业!”
我看到你停止了慌乱,迅速地收起了作业本。然后面无表情的跟我说了三个字——“我没有”……
2.课堂上
上课铃响,我扯开了嗓门:“上课!”所有人都自觉地站了起来,唯独你没有。
我抛出了问题。你先是讨论,班里一团糟……我急了,提醒你举手,别人在举手,而你却不举手并且报出了所有的答案……
又是回答问题,只不过是别的同学在回答问题。这位同学没有思考完善,你没有等这位同学说完话、也没有等我开口,你只是用了10000分贝的音调和他争论,全班同学都看着你们俩,我们被抛在了一边……你又大笑……
3.生活边缘处
那天,是你值日。你在教室里干坐着,是我走近你提醒你去值日。你很难得地给了我面子没有给我难堪,我记得你的背影去了包干区……
如果我没有记错,在包干区你值日时应该是有故事发生了吧?你和别人因为1.5元钱拌嘴,我知道你有气,但为了防止你们打架,我呵散了你们……
你很气,来到班里,呆坐在座位上不动,我为了让你们这一小组同学心理平衡,让你拖地,可是,你却借口没有拖把了……
你可知道?我,依然爱着你……
行动分析
第一,因为身处过渡期,所以成熟行为倾向与非成熟行为倾向并存。青春期的学生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他们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要依赖父母。这种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使得少年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初中学生成熟行为倾向和非成熟行为倾向并存。
第二,因为身处变化期,所以个体可塑性和个体可恶性并存。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在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而从教育的层面上来看,这种“不可预测”,正是最佳的教育时机。
第三,因为身处反抗期和负重期,所以攻击性和社会性并存。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学生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他们要应付发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心理压力相对增大。他们必须抛弃各种幼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初中学生在应付自己的反抗倾向的同时,还要极力维持和保护与社会的正常关系。
行动策略
一、关爱“真一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会遇到这样一些有恶的心思的少年,这些少年行为诡异不合常理、言语混乱不合常人逻辑,看着可恶,相处也着实可恶。他们常常会制造祸端,会我行我素不听善言劝阻,会跟公平正义、法制良知对着干,甚至会因心中已有的恶心思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成不成功往往就在于能不能让他们重新接受善、信仰善并且从善。正因为如此,教师垦心至善,祛除这些少年深埋内心的恶的杂念,向善的引导和向美的影响才显得尤为重要。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能力。就像上述案例分析的那样:真正对学生的关爱,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的爱,而是能唤起学生的爱。
二、理解“全一点”: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
“道理确实是那样,但他怎么不会变通呢?怎么跟他就说不明白了呢?……”教学生活中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会执着地相信一些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真理时却少了一些辩证看待的眼光和恰当妥协的智慧。我们的教学要“有作为”,必须要拨正他们基于真理的错误认知,否则他们会因这些错误的认知而屡屡碰壁,未来的生活也会因此而缺少幸福感。教学要拨正他们的这些错误的认知真的很难,但辩证的眼光和主流的价值观念是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传递给学生的。要辩证的眼光,就需要教师多维度地分析情境素材,既看到情境素材的积极面又看到消极面,并能感同身受从积极面到消极面转化的具体情形。要主流的价值观念,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真理产生怀疑,要在继续相信这个真理的基础上能够恰当地运用真理。
三、尊重“实一点”:关注学生的品德构建
第一步,营造对话的氛围,保护学生自尊。师生对话是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基本方式,真正的师生对话应当基于“对话氛围”的营造,而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应当是“对话”的应有之义。“对话氛围”的营造首先需要对话双方都有一个心灵轻松的状态,教师的生活用语在特定语境下往往会对学生行使“心灵按摩”的作用,能让“犯错误”的学生感到心灵的放松。只有心灵的放松才会有真诚的对话,只有真诚的对话才会有真诚的接纳。
第二步,螺旋上升的交流,深剖学生内心。师生的课堂对话不能只是“闲聊”,当师生对话有了比较理想的对话氛围后,教师的教育就要在对话中有效跟进,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有意义的对话”是矫正学生失范行为的关键。对话应当指向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巧妙的“思维风暴”,引导学生当下思考。这需要教师降下身子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深刻洞察学生的问题和误区;其次还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的机智简单地呈现问题的实质,螺旋式上升地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已有的行为取向,从而达成知识的建构和态度的改善。
第三步,助产正确的选择,触动学生心灵。教育不是教化,德育不能灌输。真正的德育是师生一起建构一个比较科学的价值观,放手让学生多一个正确选择的心灵对话的过程。
四、信任“高一点”:关注文化生态的生成
一是课堂文化生态的形成。课堂文化是保障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心理条件。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应该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的目标指向。要营造启发思考、激励参与、鼓励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要打造师生平等、人人平等的课堂气氛和交流的话语氛围;要鼓励创新,鼓励求异思维,爱护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对特殊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
二是德育工作文化的生成。健康和谐的德育文化体现在集体制度、集体活动、集体精神面貌和氛围等多方面,在德育文化生成过程中需要倡导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敢于放手,绝对相信学生。首先,遇事多和学生商量,商量既是了解学生内心的直接途径,又是让学生倍感尊重的好办法。教育学生,不要用一个标准,不要强硬,商量是一种姿态,是一种信任。其次,要给学生真正的自主,要相信学生有资格、有能力管理自己,信任不要止于谈论,而不愿意兑现。再次,还要勇于改变现状,引导学生用变的思维来经营班级,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管理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