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梦
摘 要:西奥多.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在文化工业方面,阿多诺在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可谓是做了有力而深刻的批判。本文从普遍性统摄特殊性,娱乐欺骗下的意识形态操纵来分析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
西奥多.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在文化工业方面,阿多诺在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里面名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的片断中可谓是做了有力而深刻的批判。集中表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对大众的意识形态的操纵,欺骗大众启蒙精神的大众文化向大众提供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虚假的个性自由中让大众与普遍性达成一致,通过娱乐公开欺骗,挫败大众的想象力、自主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大众在思想上认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本文从普遍性统摄特殊性,娱乐欺骗下的意识形态操纵娱乐欺骗下的意识形态操纵来分析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此先对术语的选择略作介绍。在《文化工业述要》一文中,阿多诺指出,在《启蒙辩证法》的草稿中,他和霍克海默使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后来用“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将其取代,以点明他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从大众中自发产生的文化,也不是民众艺术。文化工业的产品“都是或多或少按照特定的意图、专为大众消费而量身定做出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种消费的性质”,“是彻头彻尾、不折不扣的商品。”在这里,阿多诺明确指明了自己研究对象,他的批判范围不是整个大众文化。
一
文化工业“是按照统一的模式,成批地进行文化传播物的生产的机制。”依赖于技术不断发展的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产品都是不折不扣的商品。“文化工业引以为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文化工业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移接到种种文化形式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入交换领域,而不同使用价值产品之间的交换需要一个量来作为衡量中介,交换价值发挥了这个中介作用,这样交换价值把使用价值作为了自己的附属品,交换价值又通过价格表现出来。所以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紧要,商品社会唯一关心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通过交换价值的衡量,不同质商品之间的区别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量的等同,这是一种同一化。在这种同一化力量的作用下那些所谓的特殊性和个性化被否定了,达到了高度的同一性和齐一化。这种以交换价值统摄使用价值,不关注产品本身特质的情况如同启蒙理性以普遍来统摄特殊、对感官特殊性漠不关心一样,都是一种启蒙的退化。而这种退化并不仅限于此,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具有个性的东西,实际上也只是具有虚假的特殊性和个性,也是对启蒙理性的一种复制。
文化产品通过使用不同的包装来让自己具有个性,但是“个性就是一种幻象”,“个性不过是普通性的权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一方面,文化产品大多雷同,即便是单个人花枝招展的外表之间的差别也是以微米来计算的。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生活和表情都必须经过普遍性的权力才能发生变化,而一个人的生活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想要变化想要被容忍,那么他必须妥协,与普遍性达成完全的一致。在与普遍性达成一致的过程中,所谓的个性消失殆尽。所以个性化从来没有实现过。而那些表面上的个性,不过是伪个性而已,普遍性再次统摄了特殊性。
经过同一化力量的洗礼,透过虚假个性掩盖的幻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启蒙理性的主要倾向——以普遍性统摄特殊性,在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及文化工业滋生出来的虚假个性上都有体现。此时,启蒙理性所追求的进步实际上走向了一种倒退。
二
文化工业不断地给大众许诺,又不断地欺骗大众。文化工业承诺要逃出日常的苦役,却又对那个充满压抑的,人们竭力想要摆脱的世界进行赞颂,它还承诺要用情节和表演使人们快乐,但是从未兑现。文化工业的欺骗以娱乐为方式进行,并且通过挫败个人的想象力、自主性以及思考能力,防止大众构想另外的生活方式,防止人们对可能替代当前社会现状方案的思考。
文化工业保留着娱乐的成分,并且文化工业对消费者的影响就是通过娱乐确立起来的。本来纯粹的娱乐是为了让人们在快乐中得到放松,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娱乐成为了劳动的延伸。人们带着从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养精蓄锐以便再次投入劳动的愿望追逐着娱乐,但是“机械化在人的休闲和幸福方面也会产生巨大作用,它能够对消遣商品生产产生巨大的决定作用,于是,人们的经验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劳动过程本身的残余影像。”人们努力摆脱的在工厂或者办公室里面的劳动,却在闲暇时间里不断接近他们,人们始终没能摆脱如影随形的劳动。
不仅如此,有组织的娱乐变成了有组织的施暴过程。一方面是对影片主角的施暴。影片一开始就设定一个动机,整个影片的播放过程变成了不断破坏动机的过程,观众想看到的就是主角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变成暴力攻击的对象。电影人物遭受到暴力的侵犯,给人们带来了享乐,此时取乐代替了快乐。但是这种施暴很快转移到了观众的头上。他们疲惫的双眼关注的被精心设计出来的镜头,为了表明自己聪明,他们对影片中放映或者提到的事情马上做出反应。他们的注意力不断地被分散掉了。娱乐并没有使人们身心愉悦,也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尊严。
制片人把大众将外部世界当成看过的电影的延伸的经验变成了准则,越来越精准无误地复制经验客体的技术的使用,使得人们越是分不清真实世界和电影世界之间的界限。有声电影的崛起更是加强这种模糊。无论是在画面还是音响效果上,有声电影都达到了对现实高仿真的程度。这对于观众来说,“它没有留下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观众不能在影片结构之内做出反应,他们尽管会偏离精准的细节,却不会丢掉故事的主线”,“人们需要借助反应迅速的观察和经验才能全面欣赏它;而电影欣赏者如果不想漏掉连续的事件,就不能保持持续的思想。即使反应是半自动的,但也没留给他们任何想象的空间。”文化工业并没有止步于此,它煞费苦心地将所有需要思考的逻辑联系隔断,那些根据性格和事态的发展而发展出来的情节被毫不留情地删除掉了,编剧还精心编排出离奇的情节打断故事的线索,要表达的东西被搞得支离破碎,残缺不齐,剩下的只有与任何事情都搭不上联系的简单恐怖情景。
这样的情况下,观众失去主动性,处在了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反应早已经被产品规定好了,想象力和自发性也都受到了阻碍,观众能独立思考是不可指望的了。
文化工业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欺骗大众,控制大众的情感,并且力图控制大众的思考,使大众在思想上认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操纵。
三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价值统摄使用价值,忽略掉产品本身的特质,还有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具有个性的东西,实际上只是具有虚假的特殊性和个性的分析,指出启蒙理性实际上走向了一种倒退。文化工业藉以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娱乐本身变成了人们的理想,但是娱乐压制了反思。在文化工业所营造的不需要思考的氛围中,人们逃离最后一丝抵抗的念头,在思想上认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操控,这样文化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水泥”。阿多诺的分析让人重新审视启蒙和神话,引起人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反思。诚然,由于时代的发展程度,个人视野以及视点的局限,看问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也有不少人对阿多诺的理论进行质疑、解构,但是质疑归质疑,解构归解构,阿多诺理论的深刻性、批判性以及影响力是不能忽略和抹杀的。
参考文献:
[1]马科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西奥多.W.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赵勇译、曹雅学校译,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3]馮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