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与家书文化—从傅雷看我的父亲

2015-04-30 00:31王嘉颖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傅聪傅雷家书

初读中国三大家书,一开始接触,总在心中自我感觉一定有陌生感,因为我从未收到过信函,更别说是家书了。要说唯一有保存下来的,可能也就是父亲写给我的明信片。但是这种陌生感,在我拜读完一封的时候,便已经消失无踪了。

缘由是从家书中最朴素真挚的言语开始谈起的。每一封,每一句,都是生活中琐碎点点滴滴的倒影。因为亲人无法与你见面,也许是隔着一个国度,也许是隔了几座城市,只能在字里行间传达他们无限的思念,恨不得将他们每一刻发生的微妙故事都与你分享。

我的父亲是一位热爱文化,热衷于作诗的普通人,他时常骄傲的给我和我母亲看他的诗作。他狂爱书法,每天都泡在书房里,已经有30余年了。按他的话说:“家里没有厨房,也得有书房。”而他确实真的那样做了。在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到只有两间屋子的时候,他仍然会占了一大间,放笔墨纸砚,成了他的文书阁。从我父亲身上,我总结道,爱书法的人,总是不苟言笑又古板的。

朴素的家书语言在傅雷给傅聪信的结尾,经常出现,如:“一九五四年二月十日。屋内要些图片,只拣了几张复印品,北京风沙大,没有玻璃框子,好一些东西不能挂。”看到的任何细小的食物,傅雷都想与孩子分享。这种细节让我看的时候回忆起我父亲给我传的简讯。

大概是有一天,他工作的时候看到网上弹出的钓鱼网址,便会即时发来,写到:“最近频频出现网上购物资金被盗案件,切记不要点开对方弹出的链接。”我想假若没有互联网的发达,他肯定也会与我互通书信。

中国式家书的一大特点,便是从生活点滴见大,细致到了极点。与其说是特点,不如说是亲情与生俱来绵延的感情。

再比如,我的生活习惯不良,父亲总是教导我,在某一个时段,应该做什么,就好像他在我身边一直盯着我看一样:“手机晚上一定要放的很远或者关机,远离辐射,保护健康。生活习惯必须从细节做起。不要不以为然,必须重视,从现在做起。”我也会乖顺的答应。当然,对于我严肃沉稳的父亲而言,这种话从不会通过电话讲,因为他讲不出口,或许是在害羞,不好意思说出口,而又很想叮嘱我,所以总是传简讯过来,这个习惯也是从我上大学开始的。我想,这便是我的家书。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家书俨然成为了电子信!

谈到我父亲的不善言谈及羞于表达对子女的爱意时,傅雷则完全不同,而我也跟从了我的父亲,从不会去表达我对他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张嘴去说“我又多爱你”这样的话语。而傅雷则会表达的淋漓尽致。如;“真的,你这次在家的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这样亲情热烈的表现,与我们家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但无论是傅雷还是我的父亲,家属中的爱所占的分量,却有增无少。我的父亲,似乎更偏向于梁启超先生家书中的形象,威严而又高大,认真又细腻。

《傅雷家书》中,有两条让我感受非常深刻,深刻到了让我羡慕的地步。第一个,就是傅雷与傅聪朋友般的父子关系。“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朋友,世界上有什么幸福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傅聪这方面是非常幸福的,他有一位开明的父亲,亦师亦友,会让家书的沟通更加顺畅。而我的父亲比较严厉,家书一般也都是指示性或者命令性的语气。如果我想与他就一个问题发生谈论,那最后我一定甘拜下风,而他会有理有据,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一大串讲不清的道理。如若我与同学或者是朋友发生争执想寻求安慰,他便会教育我凡事要看别人的优点,我顿时觉得泄气,便也不敢与他过多的沟通了。近几年,我们之间也是话越来越多少。想说的都用简讯家书代替,或许像我父亲那样比较腼腆的人,这种家书更能寄托出他对我的感情,即便是不流露他的感情。

第二条让我难以忘怀的便是傅雷对儿子的致歉,这简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我做爸爸总是犯了很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情,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没有良心的事。”看到这里,我甚至有冲动跟我的父亲大力推荐傅雷精神。父亲以前是老兵,打过仗,上过前线,冲过阵,拿了二等功,所以总觉得自己不会有犯错,固执的很,对于自己说出口的话格外在意,板上定钉,怎么也不会去改变,如果自己错了也要强迫我认同他的观点,即便他知道自己真的不对,为了面子也拉不下脸,于是便会陷入冷战。如果我不服从他的命令,便会陷入僵局。傅雷的家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能改变我父亲要面子的方式。

在《傅雷家书》中,一九五四年八月三十一日的家书,让我感到很愧疚。傅雷感言:“我今夏身心极感到疲劳,腰疼的很,从椅子上站起来,一下子弯着背,挺不直,比往年差多了。”这个让我动容。其实从前在父母身边生活,你真的不会感到父母的变化那么多,偶尔也许是翻看以前的家庭相册,对着老照片,赞叹他们从前那么帅气美丽。而他们的老态,是我读了大学,一年只能回去两次的时候开始的。当我走出机场,在人群里找以前我觉得高大的父亲,竟然再也找不到了。当我穿着代表成熟的高跟鞋,走到父亲身边,他竟然和我一般高了。我比他可是整整矮了十多公分,哪是一双鞋就比得上的,那个时候我才发现他腰驼了。从机场出来一眼望过去吗,父亲真的老太多了,都有白头发了,皱纹也多了,那一瞬间真的想哭,但又怕矫情,也就忍住了。

我对傅雷家书的深刻领悟那么多,除去它是白话书写比较好理解外,我对文中英文作曲家,钢琴家,音乐家的专业术语完全不陌生。因为我从小学习了钢琴。我的父亲曾一度想让我从事艺术,成为钢琴家。他经常性的给我买各种钢琴名家的成名录,CD,也同傅雷先生一样,教会我许多音乐方面蔓延到做人的道理。比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弹琴手指不够优雅漂亮时,着力点错误时,他就会告诉我音质不好,小错会影响大局等等。他会为我的进步感到高兴。但唯一的不同点是,我的父亲无法告诉我那些专业术语和英文,因为他不懂这些。傅聪钢琴诗人的名号,有一半功劳,应归功于他的父亲。那种感同身受与儿子讨论艺术,讨论人生,从艺术中理解为人相处的道理,为傅聪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和文化底蕴。而与傅雷一样,父亲常常告诫我要多学习,少骄傲。

傅雷的家书不仅仅是某种程度上教育了孩子,更锻炼了孩子的文笔,让孩子的书写水平直线上升,这是现在科技发达后,遗失了的东西。

“一封家书抵万金”,时代在变,家书的形式也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的学习过程。家书像一面镜子,折射父母身上的优点和人生哲理,更应该折射当代中的缺失。无论时光怎么流淌,父母的爱意,家书中优良的传统应当持续的沿袭下去。

作者简介:王嘉颖,女,汉族,南昌大学在校生汉语言文学122班,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傅聪傅雷家书
孩子气,赤子心
傅雷的称赞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清晨忆家书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一封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遵从内心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