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生死疲劳》中自我引用现象的分析

2015-04-30 00:41金禾李丽马金科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生死疲劳

金禾?李丽?马金科

摘 要:在阅读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本人作品的内容,多达24部。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作者黔驴技穷还是作者别有深意。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得知作者引用的22部作品都尚未面世,并且分析发现引用的内容无不贴切小说内容和情节,于是我们逐步推翻作者黔驴技穷的假想,并提出了作者想要构建小说王国的大胆设想。

关键词:引用;叙述视角;小说世界;审美意义

前言:《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莫言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正如授奖词所说,[1]这是莫言2005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以“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阎王爷判地主西门闹六次转世,经历了1950年到2000年半个世纪的中国当代史,遭遇了中国当代农村的种种事变。

这部小说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巨制,但在这样一个代表作中,我们却发现作者在撰写时引用了很多自己曾写过的作品的段落,细查之下竟然超过了24处,将近5000字。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便有了大胆的猜测,这是对于自我作品拼接组合、是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黔驴技穷,还是别有一番想法。这对于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的研究,将是一个新的角度和意义。

一、莫言是否黔驴技穷

(一)假设的提出

在细细品读了《生死疲劳》之后,笔者心理对于该书以及其叙述方式上存在一丝疑惑。

不得不说,和整篇文章相比,让我们记忆犹新的竟不是文中奇幻的六道轮回,而是频率极其高的出现的“莫言那小子”写的《养猪记》《黑驴记》等大量的段落引用。

如:

就像莫言那厮在他的新编吕剧《黑驴记》中的一段唱词:身为黑驴魂是人……[2]

“我没有疯,”莫言在他的那部臭名昭著的《养猪记》里写道,“我的神经像葫芦蔓子一样坚韧粗壮……”。[3]

细查之下,正本《生死疲劳》中所提到的其他文章的引用竟然超过了24处,将近5000字之多,涉及的文章超过13本。

早就有所耳闻,莫言只用43天写就长达55万字的《生死疲劳》,突破了他自己写作速度的最高纪录。面对这将近5000字的引用,笔者不得不提出大胆的假设——首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已经对于文学创作黔驴技穷了,脑海中创作灵感的枯竭,就是造就了这将近5000字引用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引用无处可寻

提出了“黔驴技穷”的假设后,带着疑问与对文学的研究态度进行分析。文中大量的引用显而易见,中国资深的学者和研究者不可能视而不见,不仅如此,层出不穷的高评价让笔者对那肤浅的假设产生了极大的质疑,而探秘的钥匙,自然就在文中所引用的近13本书中。

《生死疲劳》中所提到的引用书籍有:《苦胆记》、《人死屌不死》、《太岁》、《黑驴记》、《方天画戟》、《养猪记》、《复仇记》、《杏花烂漫》、《撑杆跳月》、《后革命战士》、《爆炸》、《辫子》、《圆日》。

让人惊奇的是,除了《爆炸》和《辫子》,其他的11本小说在各大图书馆和电子阅览网站竟无处可寻。

杜撰。又一个全新的假设不断成型,如果《生死疲劳》中11本小说的引用真的是作者杜撰出来的,那么,黔驴技穷的假设将不攻自破,并且作者还让笔者见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写作方式——用子虚乌有的故事进行引用,从而更加全面地完善故事的剧情脉络。

莫言就像是一个最伟大的国王,在自己的小说中虚拟构建着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此的发现让笔者更加大胆的假设,《生死疲劳》这本小说直接杜撰性地“引用”了莫言众多“旧小说”中的叙述片断,譬如《养猪记》、《黑驴记》等等——其实全是子虚乌有,不曾存在的。

二、虚拟世界的构成

(一)从社会氛围的角度分析

首先,物质极度匮乏。

作者描绘的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对所有制改革的探索时期,由于人们没有掌握对于物资正确的开发利用管理的方法,而酿成了很多悲剧。从以下两个部分可窥探一二:

是的,正像莫言那小子在《复仇记》中写的那样,临近春节时,杏园猪场也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饲料完全吃光,那两垛烂豆叶也消耗干净……[4]

一群人在灯下,围着炉火熊熊的锅灶,看着在锅里翻腾的被剁得支离破碎的猪尸的情景,已经被莫言在《养猪记》中描写得淋漓尽致……[5]

这两个片段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由于人们错误的生产管理方式,最终导致物资贫瘠,甚至出现人食用死猪的场景。一方面,作者从主人公“猪”的角度去看,有种诡异阴森、不寒而栗的感觉。另一方面,我们从“人”的角度进行猜度,表面上彷佛这些人已经麻木不仁,然而联想其背景,大概都是迫于生存的无奈,这种无奈更让人倍感心酸。

其次,事态人情十分冷淡。

在当时物质资料匮乏,人们进行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其事态人情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从以下三处引用来具体分析:

莫言在他的小说《苦胆记》里写过这座小石桥,写过这些吃死人吃疯了的狗……[6]

在此之前一年,曾有一个赤裸的男人冻死在土地庙前,那人遍体赤红,鸡巴像枪一样挺立着,围观者嬉笑不止。这件事被你那个怪诞朋友莫言写到他的小说《人死屌不死》里了……[7]

莫言在《黑驴记》中写道:女主人迎春不知从什么地方捡回一只破皮鞋……有的顽皮孩子还向残驴投掷石块,但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家长的严厉呵斥。[8]

以上是节选的三处关于具体事例的引用。第一件事情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疯狂无知和愚蠢盲目。第二件事情中可看出人情的冷淡,对于这具尸体,人们的嘲笑讥讽而非同情怜悯,反映了人们观念的扭曲和错位。第三件事情描绘了人们对于街上这对诡异的组合,先是侧目嘲笑,渐渐地体恤他们,并阻止孩子们的无理行为。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虽然存在着愚昧封闭,冷漠淡然的特点,但人们并未完全泯灭良知,还是存着一份初心。

(二)从时代思想的角度分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也体现出了时代特点,这里节选两处来分析:

常天红试唱的《养猪记》华彩唱段有三十多句台词……“一头猪就是一枚射向帝修反的炮弹我小自身为公猪重任在肩一定要养精蓄锐听从召唤把天下的母猪全配完……”[9]

他的演说,与莫言小说《后革命战士》中那个“革命神经病”的演说几乎一样……这就是我,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给你们的回答!”[10]

第一处体现了人们对于革命和农业探索高涨的热情和信心,却缺少客观的理性分析。第而处则体现了部分革命党人被深深禁锢的阶级斗争的思想,已经无法跳脱出来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总而言之,这个时代的思想忽略客观事实,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并伴随着盲目却坚不可摧的斗志和信念,严重侵蚀着当代的中国人。

(三)从个人命运的角度分析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命运无处不被束缚捆绑着,不得自由。以下节选了两处引用来体现主人公个人的命运。

正如你干兄弟莫言的剧本《黑驴记》所写:新挂铁掌四蹄轻,一路奔跑快如风……[11]

我的眼很尖,早就看清了,那一群人里,有我的主人蓝脸,有我的女主人迎春,还有……是莫言小说《方天画戟》中的主要人物,在这部小说中他们成了武林高手……[12]

这两处节选了主人公为驴时的语段。第一处较具有积极色彩:寓意人即便起初经历了一些挫折,但还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拼搏进取。第二处则映射了在那个时代,即便主人公为驴也无法突破阶级限制和思想禁锢的压制而得自由。总而言之,当代人们即便坎坷困苦,也多有着朴实坚毅的内心,然而一人微弱之力终究无法冲破社会的种种限制和牢笼,最终不仅无法实现朴素的愿望,甚至沦为了行尸走肉。

三、虚拟世界的审美意义

从结构上来看,作者在以六世轮回构建一个世界的同时,通过24处的引用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存在并未使作者感觉结构的凌乱和分离,而是将某个场景片段以引用的方式借题引线进行详细的描述或解释,以貌似支线的方式来充实主线,使主线更富有内涵和生机。

从内容上来看,在作者引用的这24处中,《养猪记》出现了8处,《黑驴记》出现了4处。特别是《养猪记》,通过对于这8处的阅读,发现仅由这8处就将一件事情的脉络描述地十分清晰深入,单独看这8处也顺畅自如,将这8处放在原文中,也十分贴合文章各种不同情境的氛围。可谓是相得益彰,又给人一种层出不穷的神秘感和探索的喜悦。

笔者认为,从艺术表现上来看,作者构建的虚拟世界是被放大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极尽笔墨,任意挥洒,向读者展现最真实、最血腥、最原始的画面。这些画面较夸张于作者主线所描绘的世界,然而却并与主线世界并不冲突,反而让人有环环相扣的融合充实感。且通过虚拟世界的方式,作者可以在此言主文无法言或不便言之景、之语,使文章更加充实浑厚,更有厚度深度,更富有艺术表现力。

结论:从研究前的查阅资料已经了解到,其实作品中的24中作品只有两部作品已经面世,而另外22部作品则不得而知。然后作者杜撰出的这22作品的引用丝丝扣入到文章的每一章节,浑然一体,起到各不相同却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作者是多线条思路去创作的这部作品,作者通过这种创新的写作手法给读者构建了一个专属莫言的虚拟小说王国,这24部作品彷佛是小说王国的一砖一瓦,给读者以和谐舒适和推陈出新之感,让人眼前一亮。这大概就是莫言别有深意之处。由此可以得出,莫言并非黔驴技穷,而是用了一种崭新的写作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他的小说世界。笔者由此猜测小说所想要建构的小说世界大致是:广大劳动人民怀着朴素的愿望,在认真踏实地过着自己的生活。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已经有些混乱,或许有些常理之外的想法举动,却也在意料之中。人们苦苦煎熬着,期盼着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和信仰,就这样,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度过了他们短暂又漫长的人生。

注释:

[1]2007年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授奖辞。

[2]引自《生死疲劳》中第27页—第28页。

[3]引自《生死疲劳》中第288页。

[4]引自《生死疲劳》中第268页。

[5]引自《生死疲劳》中第269页。

[6]引自《生死疲劳》中第8页。

[7]引自《生死疲劳》中第11页。

[8]引自《生死疲劳》中第92页。

[9]引自《生死疲劳》中327页。

[10]引自《生死疲劳》中第366页。

[11]引自《生死疲劳》中第36页。

[12]引自《生死疲劳》中第54页。

参考文献:

[1]莫言.《生死疲劳》.作家出版社.2012年;1-572

[2]莫言.《说吧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海天出版社2007年.17-18

[3]付艳霞.<小说世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3-5

[4]贺利华杨守森.<怪才莫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11-23

[5]贺利华杨守森.《莫言研究三十年》.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2

[6]莫言研究会.《莫言与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3-22

[7]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2-25

[8]刘再复.<莫言了不起—文学海洋里的鲸鱼》.东方出版社2013年-6-5

[9]杨扬.《莫言作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1

[10]张秀奇.《走向辉煌—莫言记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3-24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生死疲劳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暴力、死亡、轮回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被风沙掩埋的古城》中叙述层次及叙述视角分析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