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雪芹《红楼梦》笔下贾宝玉、林黛玉以“玉”命名,“玉”把两位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联。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他热爱女性、崇拜女性,他坚持与黛玉的爱情,要求婚姻自主,叛逆封建主义社会秩序。黛玉身世凄凉、体弱多病、美貌多情,形象凄美。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林黛玉的凄美命运,作家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通过阅读,我们学习领会了作家曹雪芹典型人物塑造的经典手法,由宝玉黛玉的悲剧使我们认识了封建大家族和封建时代。使我们还懂得了要从时代的角度去理解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历史和社会。它的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当代青年为实现梦想,更需要的是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敢想敢为的新时代精神。
关键词:叛逆;凄美;命运组合
清人赵翼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曹雪芹十年倾其心血,创作出长篇巨著《红楼梦》,描写出400多个各自相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作品中,他把清朝的时代潮流和人物个体命运和荣辱连结在了一起,展现了中国的时代、历史变迁。《红楼梦》中,尤其是对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凄美人生命运,在作家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
宝玉、黛玉以“玉”命名,“玉”把两位主人公的人生命运紧密相联,寄托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
用意
古往今来,人们把很多美好的想法熔铸在玉石上面,使它赋有象征意义。美玉文化,以其独到的方式联接着古老文明,承载着悠久历史。
《紅楼梦》本名为《石头记》,书中有女蜗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和石、玉相关的意象。曹雪芹挖掘的正是通灵宝玉对人物品质的象征意义。贾宝玉衔“玉”而生,自是祥瑞之兆,且玉上还有字,使得通灵玉便成了他的灵魂,人们都以为来历不小,所以取名宝玉,因而深得贾母的喜爱。以玉命名是取玉的高贵、灵性之意。《红楼梦》里人物有几百人,只有宝玉、黛玉、妙玉几个人物以玉命名,足见他们在曹雪芹心中的地位,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创作用意。
我们从黛玉身上可见玉的晶莹、玉的纯洁、玉的温润。一个“玉”字,将宝、黛两个主人公组合到一起,不仅联接了两个主人公之间复杂的关系,也暗示着这两个主人公的人生命运,增强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也寄托了作家曹雪芹复杂思想感情,并赋予更多的思想
内涵。
作家将宝玉刻画得行为偏僻性乖张,使其成为叛逆封建传统观念制度和行为规范的逆子
《红楼梦》中曹雪芹在贾宝玉身上笔墨最多,寄托最深,甚至有人还说这一人物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可见作家思想的深邃和人生的境遇。我通过阅读,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予厚重的希望。可是,书中描写的贾宝玉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小说充分显示出他走的是背叛封建传统制度的
道路。
一是他鄙视走仕途经济、遵从礼法的人生道路。封建礼教代表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光宗耀祖”。在第三回中有首《西江月》描写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不难看出这首词概括了贾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有负家长期望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贾宝玉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第三十二回中,有这样的描写: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他宁肯去大观园女儿国中过“斗草簪花”的生活,也不去读《四书》、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虽然贾宝玉这种性格和思想行为在当今是不符时移应该批判的,然而他对仕途经济和礼法的抵制有恶也是他个性的反映。这就是世界观不同,道路不同,我们不能对他一概否定。正如文笔犀利的韩寒,放弃了仕途生涯,专心于写作,写出了许多轰动社会的文章。这都体现了人生各有志向,各有所长,志向不同道路不同而已。
二是他挑战“男尊女卑”的世俗封建传统观念。热爱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文学典型的个性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在传统社会的规范中,一个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沉湎于儿女情长,会被认为没出息。贾宝玉却毫不理睬这一切,在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所以,他整日与女孩儿厮混,百般体贴“女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她们操碎了心(三十一回)”。用史湘云的话评价,便是:“你成年家只在我们群里”。而袭人也在三十四回中说:“他偏又好在我们队里闹”。贾母因此说:“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这表明,在行动上贾宝玉表现出了对女孩子不同一般的热爱崇拜、温柔体贴,体现了他对“男尊女卑”封建传统观念的挑战。
三是他背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传统行为规范。贾宝玉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要求婚姻自主。小说用心理描写塑造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时,描写了宝玉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可见,宝玉黛玉姻缘已铭刻于他的心上,记忆在头脑中。宝玉思想没有被禁欲主义所限制,相反地,“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使得贾宝玉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人生行为规范。在当今看来,这种叛逆精神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对他的婚姻结局来说实数不幸和遗憾。
作家将黛玉描写得身世凄凉、体弱多病、美貌多情,使其凄美的形象令人萦回不尽
林黛玉是作家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作家刻画金陵十二钗之一林黛玉,可概括为“凄美”二字的总体特征。而凄美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这也是《红楼梦》著称于世的典范之处。
一是从凄的角度刻画,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自尊自爱,使人怜爱,封建礼教和民主性格的不相容注定了她的爱情悲剧。
(一)身世凄凉、纤弱多病铸就了她自尊自爱的个性,体会了寄人篱下的无奈。首先,黛玉身世凄凉铸就其自尊自爱。林黛玉出身在一个走向衰落的封建官宦家庭,母亲去世得早,“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使她寄居在这个声势显赫的荣国府中,“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感觉自己不是“正经主子”,逐步练就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逐步形成了林黛玉的那“小性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的个性,这让人们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樣的无奈。其次,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如她的母亲亡故时黛玉旧症复发;如宝玉与黛玉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了清晰的印象而由此产生怜爱。
(二)封建礼教和黛玉与宝玉的民主性格不相容注定了爱情是个悲剧,增添了凄美成分。《红楼梦》描述的“木石姻缘”故事,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他们的命运上天注定了。黛玉和宝玉追求的爱情以及她们的民主性格和行为是贾政、贾母、王夫人这些宗法礼教代表所不容的。作品将两个人的人生、命运联结组合到一起好像木石联结组合到一起也是上天注定了的。黛玉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黛玉最大的悲剧是她得到了贾宝玉的爱情,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婚姻。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凄惨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长期束缚的结果。由林黛玉的悲剧使我们认识了那个时代,而她的悲剧又给她的人物形象增添了凄美的成分。
二、从美的角度刻画,林黛玉外在的美是通过口的赞美和眼的观察来塑造林黛玉美貌多情,内在的美是通过花的隐喻和竹的象征来衬托。
(一)外在的美是巧借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突出黛玉绝世之美。《红楼梦》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贾宝玉的眼里,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通过外貌描写,反映了黛玉的两个特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从而展现黛玉外在的凄美形象。
(二)内在的美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来刻画衬托黛玉绝世之美。《葬花吟》中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这花,隐喻的就是林黛玉,借花的纯洁与美丽,喻黛玉的纯洁美丽;借花开,喻黛玉的生命与情怀;借花落,喻黛玉的扭曲和摧残。《葬花吟》是把黛玉她的人美寓意其中了。通过花烘托了黛玉心灵美,而且绝世之美,招人喜爱疼爱。同时,《红楼梦》在设计黛玉生活场景的时候,潇湘馆是个精致的典型环境。潇湘馆最有特色的要数翠竹。竹,象征了林黛玉风神灵秀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又隐喻了林黛玉的伤怀多泪,这是以环境来衬托她的性格美之处,使黛玉的美更加丰满。
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征的现实意义是启发当代青年为实现梦想更需要有敢想敢为的新时代精神
读完《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作品,经典作家曹雪芹文学作品的创作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宝玉的叛逆、林黛玉宛如天仙般的美貌人物形象以及她们的人生命运,更应具备她们敢于面对爱情的勇气和勇于向封建势力发起挑战的魄力。我们当代大学生许多人都“不太喜欢林黛玉的性格”,认为“不及薛宝钗的豁达大度”,有人对林黛玉性格的认识,仅停留在小心眼、多愁善感、哭哭啼啼性格特点上,这是不欣赏她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应该着重学习曹雪芹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手法。与此同时,也启发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物,要看到她的性格是由于她的身世和当时的封建时代赋予的。当代大学生对林黛玉缺陷性性格的看法,也折射出当代青年审美观的变化,“病态美”已不再受宠。林黛玉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悲剧,她的形象所以让我们终生难忘,是因为作家通过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封建大家族和封建时代,是因为她的悲剧是美的悲剧,她的悲剧唤起我们的惋惜,激励我们好好珍惜自己的梦想,并坚持它。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为实现梦想,敢想敢为的新时代精神。
在漫长的岁月里,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读《红楼梦》,而且还不遗余力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他接触过的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人。他说:“你们都要看看《红楼梦》”“要你们看《红楼梦》不是让你们单纯看文学作品,是要你们通过看《红楼梦》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复杂性,看了《红楼梦》才能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通过阅读,我学习领会了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经典手法,我们懂得了要从时代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历史和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昆仑著,《红楼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
出版。
[2]周汝昌著,《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出版。
[3]胡适著,《胡适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4]孔淑静:《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海南出版社2003年出版。
[5]程海艳:《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百度文库2010年载文。
作者简介:李颖超(1995.06—),女,汉族,黑龙江大庆油田人,现就读于2013级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