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吴斌
【摘 要】新课改自实施以来,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学生负担,增加学习效率,提高课堂质量,这也成为了众多教师的目标。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但我国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详细分析其中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近年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被广泛运用,成为了新课堂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有着众多的优点,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的学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参与课堂,为教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加强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
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自学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采取小左合作教学有很大的必要性。小組合作的学习方式虽然存在于教学课堂中,但是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教师在对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和掌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效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方面问题都没有得到重视,我们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局限于形式
有的教师课堂上的小组合作的开展并不适合时宜,在时机和内容的选择上都存在问题。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点不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而部分老师频繁的组织小组讨论,使学生没有新鲜感,也使得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教师对于小组讨论的成果并没有给出太多建议,只是继续自己的经验之谈,忽视了学生提出的创新性观点,使学生在讨论时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定理与结论,就题论题,缺少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建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能充分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能够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收获新的知识,这样的小组讨论才最有成效。
2.学生讨论时间不足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重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提出问题之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但大家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则要求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短时间内,学生只不过对于问题才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不能得出深刻的结论,在老师的压力下,只能应付了之,并没有达到小组合作的效果。
3.小组分工不明确
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多向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学习到新的知识。在实际中,往往教师说明主题后,大家便开始讨论,杂乱无章,并不能充分接收到每个人观点;有的组则是小组长担当主力军,表达的大多是自己的观点,其他组员并不积极发言或是干脆不参与,使得小组合作大家的参与性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丢掉了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
二、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确定目标
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该仔细准备哪一知识点应该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确定小组讨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所提问题一定要具有研究价值,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在聚集大家的思想路线才能完成。适当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讨论前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讨论方向,才能突出学生讨论的重点,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2.充足的讨论时间
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并不能理解,而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给予大家充分的时间,大家畅所欲言,对于问题按步骤推导,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在内,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完成问题的解答,也了解到了其他同学的想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他们的潜能。
3.分工明确
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时,应该重视分组。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积极程度等问题,在分组时能够做到组员之间优势互补,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并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差异合理分工,让所有组员在讨论中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一些学生存在只要学习好的学生积极发言就可以的侥幸心理。小组长在起到组织组员认真讨论的基础上,还应该总结并综合小组所有成员的意见,将其汇报给教师,教师应该对小组的讨论成果详细点评,并侧重于对小组的集体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教师也可以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或者辩论,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得到根本的发展。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课堂组织形式,更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后复习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学习别人的经验,吸取大家的教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自己的探索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家卫.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18):66-67
[2]刘艳.坚持实践探索,提高学习能力--对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1):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