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定理初等证明的开放性教学

2015-04-30 10:37王梦瑗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射影开放性结论

【摘 要】蝴蝶定理是数学史上一道经典的几何题,几百年来对它的研究一直不断更新和发展。本文结合蝴蝶定理在我国的研究历史,研究蝴蝶定理初等证明的开放性,为将蝴蝶定理带进课堂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蝴蝶定理;开放性教学

1蝴蝶定理简介

1.1 蝴蝶定理的一般形式简述

如图一所示,EF是⊙O的弦,P是EF的中点,AB、CD是两条过点P的弦,连接AD、BC,分别交弦EF于点M、N,则P是M、N的中点。

1.2 我国蝴蝶定理的研究历史

蝴蝶定理是近代初等几何中的名题之一,同时也是欧氏平面几何的一个有趣的论断。早在1815年,它作为一个征求证明的问题,刊载于西欧的一本杂志《Gentlemans Diary(男士日记)》上,引起了数学爱好者们的关注[1]。但是“蝴蝶定理”这个叫法最早出现在1944年出版的《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美国数学月刊)》上,因其几何形状与蝴蝶相似而命名[2]。200年来,我国数学爱好者们不断给出新的、简洁的证明方法,给这个“老问题”注入了“新活力”。

我国对蝴蝶定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杜锡录教授①在《平面几何中的名题及其妙解》一文中,将蝴蝶定理普及给大众[3]。同年,杨路教授②在《谈谈蝴蝶定理》一文中指出,将弦EF的中点P推广到弦EF的任意一点,可得蝴蝶定理的坎迪(A.L.Candy)蝴蝶形式[4]:

………………………(1)

其中,EP=a,FP=b,MP=x,NP=y。

不久之后,马明学者③在《蝴蝶定理的变异》一文中,将弦EF上的点P,拓展到弦EF外,开拓了蝴蝶定理研究的新方向[5]。这一时期主要讨论圆(椭圆)中蝴蝶定理的各种变形,直至1990年,中国数学竞赛选拔题中出现了筝形蝴蝶定理:

如图二所示,筝形ABCD中,AB=AD、BC=CD,过对角线交点O作直线EF、MN,连接EN、MF,分别交BD于点P、Q,则PO=Q。

1990年,筝形蝴蝶定理出现在全国高中数学冬令营选拔赛题目中。此后,我国对蝴蝶定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不断拓展对定理的变形和推广。

1992年,张景中院士④在《蝴蝶定理的新故事》一文中,反复运用线段比与面积比的互相转化,证明了蝴蝶定理,并进行推广[6]。同年,李长明教授对筝形蝴蝶定理进行了证明与推广[7]。1993年,陈举、邓御寇、刘海蔚从射影几何的角度证明蝴蝶定理,并编写进《高等几何》教材中[8]。1998年,赵临龙从射影几何的角度,分析蝴蝶定理的推广命题,并给出二次曲线的蝴蝶定理结论[9],此结论已被《中国数学文摘》及《美国数学评论》摘录,成果斐然。2001年,王绍恒、王昌成在《用射影几何观点导出的欧式几何命题》一文中,同样从射影几何的角度给出了蝴蝶定理的证明[10]。

2001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出现了蝴蝶定理变形题。2003年,椭圆内的蝴蝶定理变形题出现在北京市数学高考试题中,引起了国内数学爱好者的关注。对蝴蝶定理的研究推广至今也没有结束,这道经典几何题的开放性使它很适合进入到高中课堂。

2 蝴蝶飞进課堂—蝴蝶定理在高中课堂中的应用

2.1 蝴蝶定理的开放性

随着蝴蝶定理研究的深入,蝴蝶定理的证明不仅有许多高观点下的证法,更有许多适合高中生的、初等数学的证法。这些证法的条件和结论都可以使开放的,能够拓展到其他情形。蝴蝶定理的初等证明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让学生探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并且具有相当大的可以发展的空间,并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我国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层次的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开放性题,打破了每道题都有其对应的标准答案的传统观念,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多变。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和发展,蝴蝶定理的图像演示可以利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予以展示。这不仅契合了蝴蝶定理的变化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而且形象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进行动态作图,动态计算证明,发现新现象,探索新问题。

2.2 蝴蝶定理的教学建议

蝴蝶定理的推广证明可以作为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来进行。

在问题的呈现环节,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动态的设置和展示蝴蝶定理的开放性条件和结论,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

在蝴蝶定理的教学环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景,通过动态图形的变换,构造不同条件、不同位置下的蝴蝶定理(如图三),促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灵活的思考。进而给出条件:EF是⊙O的弦,P是EF的中点,AB、CD是两条过点P的弦,连接AD、BC,分别交弦EF于点M、N。然后让学生关于图中的线段、面积的数量关系进行讨论和猜测。鉴于动态展示的优势,学生容易得出一些合情推理,但是推理还需严谨的论证,学生便会主动的参与到论证结论的环节中去。

在蝴蝶定理的探究结论环节,学生要利用之前观察动态图形变换得出的合情推理,进行猜测性判断,并利用测量工具对未知量进行测量,得出初步结论,如:△DPA∽△BPC、MP=PN、EM=NF等。对于为证明的结论,必定会有质疑的声音。因此,教师与学生共同动手操作,改变弦和点的位置,观察并度量面积、线段长度的变化,得出新结论:△DPA∽△BPC,MP=PN。

学生通过多媒体改变参数,得出了初步结论,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还不能直接给出证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灵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证明结论的方法。

探究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探究活动的效果,对学生再次启发引导,给出一个新的条件,如:蝴蝶定理只能在圆中成立么?还能在什么图形中成立呢?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利用已学过的点、线、圆锥曲线等构造新的几何图形,来将蝴蝶定理不断延伸拓展,共同讨论,得出一系列变形,使蝴蝶定理在更多图形中翩翩飞舞。这样连续的设问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为学生营造了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的学习氛围。

注释:

①杜锡录[1941-1994],山东济南人,中国数学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②杨路[1936-],广州大学数学与人工智能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③马明[1927-2013],江苏省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数学教育学者。

④张景中[1936-]河南省汝南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参考文献:

[1]方禾.蝴蝶定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255-256.

[2]周建伟.Steiner定理与蝴蝶定理[J].数学通报,2000(12):22-23.

[3]杜锡录.平面几何中的名题及其妙解[J].数学教师,1985(1):16-20.

[4]杨路.谈谈蝴蝶定理[J].数学教师,1985(2):19-21.

[5]马明.蝴蝶定理的变异[J].数学教师,1985(6):1-3.

[6]井中.蝴蝶定理的新故事[J].中学数学,1992(1):1-4.

[7]李長明.筝形性质的推广与蝴蝶定理的关联[J].数学通报.1993(2).

[8]刘海蔚,陈举,邓御寇.高等几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赵临龙.射影观点下的蝴蝶定理[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2).

[10]王绍恒,王昌成.用射影几何观点导出的欧式几何命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作者简介:

王梦瑗(1991.10~),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宁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射影开放性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三参数射影平坦芬斯勒度量的构造
结论
基于已有控制资料的正射影像自动更新
基于改进射影控制的柔性直流输电广域阻尼控制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