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工院校德育课一体化课改的思考

2015-04-29 10:31张虹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思考

张虹

【摘要】一体化课改是当今形势下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主流,本文结合德育课自身的特点和任务,从教师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技工院校德育课一体化课改进行了思考,阐述了对于技校德育课顺利进行一体化改革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课 一体化课改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1-02

自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至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历时三年有余。通知的指导思想是加大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德育课一直是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着“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工作”的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在实施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教师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制约着他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理念的改革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体化的核心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教、学、做”合一,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德育课本身的实践性就非常强,它包括多方面的知识,其原理本身就来自于社会实践,而且绝大多数知识都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只要德育教师能正确对待,合理安排,德育课不但能进行实践性教学,而且在促进学生德育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和方法论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在各专业领域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德育课教学的科任教师,应树立“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具体地说应具备以下理念:坚持以德树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教学观;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所”对接的观念;掌握生活智慧、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改变德育课长期以来只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局面,强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让学生有努力的目标,以激励为主,正确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成才观,学以致用,真正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作用。这时候的教师既要像一位导演,悉心策划;又要像一位导游,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和主动参与,启发学生在参与中感悟。这样学生才会变“厌学”为“爱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使德育课教学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从而实现技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2.改革教学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适应技工院校的特点和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因此在具体的德育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

在教学内容上,要力求突出时代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定位,要切实突出德育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就业和创业;另一方面,要贴近技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考虑技校学生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感受,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在运用,达到德育学科内的各种知识的整合,以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从调适自我转向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职业活动的能力,进而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某技校某专业高技班的学生,被学校在第五个学期用高起点的德育教材《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代替《法律基础》的教学用书,把本应放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的德育课以《法律基础》课的身份出现在了第五学期,其实质严重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教育的宗旨,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技工学校的学生既不同于中小学,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学生一般文化素质较低,他们的思想活跃,看问题却易以偏概全,容易被现象所迷惑,常融入自己的主观色彩,对纯理论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強。如何在德育课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用型能力,呈现切近学生的道德要求,让学生不会觉得所学内容枯燥无用而丧失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应有针对性,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易于被受教育对象接受,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比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安排一些既符合学生特点,以和课程相关的、学生易感兴趣的感性知识作为引入,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另一方面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社会实践知识、生活常识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连接起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纽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了,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又好又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就成为教师备课和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反之,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古人说“教亦多术”。尽管围绕德育课的教学方法而开展的讨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实践中的德育课却仍然不尽如人意。一体化教学,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知、能、训”统一,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点拨,创设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有效和谐的教学互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能力训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3.1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最核心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个体行为能力除了专业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外,还包括伦理道德反映能力。

经典的行为导向方法主要有: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方法还有:探究学习法、知识竞赛教学法等。

运用此种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风格,转变角色,以主持人或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实施“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同一课时所备的教案应有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所设计的案例也应有针对性,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一定情境和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是: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而这些恰恰是德育课要交给学生的知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转化,知行统一,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德育课取得实效的保证。而只有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德育课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3.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转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在德育课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当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习实践结合起来,与专业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设置一系列小课题,再以小组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形式的改变,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不仅能懂、学会,而且能讲出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革新创新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3岗位指导法

实习、实训是专业教育的必须环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尽管学习地点发生了改变,学习方式由课堂学习转变为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但学习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实习期间的德育必不可少,顶岗实习是转变学生德育观念,实现职业素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关键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在校期间的两种德育的收获如何将得到检验,在新的环境里,职业素质、思想品德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德育课可以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德育课基地来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系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德育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进行专题调研,共同完成。德育教师一方面配合实习企业,指导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重点帮助学生树立两心(岗位责任心和上进心),坚持两种意识(吃苦意识和团队意识),学会两项本领(技术本领和沟通本领),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了解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学生更容易将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教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实现“知”与“行”的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建立和完善德育课题一体化教师队伍

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教研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工作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学生的质量就是教师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是一体化教学的核心。要成为技校一个合格的德育课一体化教师,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4.1能力素质。技工院校德育课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职业素养等课程,同专业课程和其它公共课相比有其特殊性,它要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这一“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多样角色,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创造性火花,及时加以引导,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德育课教师应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能够真正达到這些要求的德育课教师理所当然地是教学综合素质极高的教师,可以说,德育课教师在整个德育学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社会价值是巨大的。

4.2专业理论素质。“一体化”教学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完成的,有效地指导要求德育课教师掌握本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必须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善于选择加工、综合新知识,并通过积累、整理、运用于实践。德育课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只有对本门学科的专业理论精通,才能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素质。

4.3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德育课中进行一体化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职业素养、职业指导等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德育课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资格水平,这样德育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对技工人才和技工教育的要求,作为技校德育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适时改进德育课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从而实现技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这也是一体化教学的根本所在。当然,德育课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会给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德育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也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谭绍锋.技工学校德育课的“一体化”教学初探《交通职业教育》2011年第01期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